新碳信用标准通过后,全球碳市场的“梦想”会实现吗?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碳交易网2025-06-30 09:15

新标准通过后的变化

 
澎湃新闻:COP29和上个月刚通过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关于全球碳市场合作的两项新标准在实施后会带来怎样的改变?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
 
刘洪铭:新标准在机制设计上实现了关键性突破,进一步明确了全球碳市场合作的规则和框架,为各国在碳市场连接和减排量交易方面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导。
 
新标准在基准线设定和调整机制方面做出了重要改进,更加注重基准线的动态调整。这一改进不仅能够确保减排量的真实性和额外性,还可以避免因基准线过低或过高而导致的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现象。
 
新标准的实施将推动全球碳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促使各国和企业更加注重减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这将带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基于《巴黎协定》框架重新考虑其碳市场机制设计,确保减排量的真实性和额外性,同时促进各国碳市场之间的融合与连接。
 
未来,全球碳市场将在完善基准线和方法学指导、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推动与全球气候行动的深度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这些努力,全球碳市场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刘雪野:一份关于企业购买碳信用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企业认为国际谈判的指导不确定性、东道国框架的不确定性以及撤销风险的感知是企业投资的关键障碍。超过70%的受访者指出,UNFCCC下国际谈判的不确定性是实施碳交易的主要障碍。  
 
本次两项新标准在机制设计上的关键突破,在于明确了估算项目在没有该机制的情况下本应产生的排放量(即“基线”)的标准。
 
这些调整旨在通过稳步降低衡量减排量的基准,避免过度发放碳信用。监督机构主席马丁·赫西翁指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决定”,因为对碳信用额度进行最低限度的逐年下调,确保了其与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保持一致。只有在方法学上做到清晰与严谨,才能推动国际碳市场的良好发展。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包括持续完善相关细则,如进一步明确减排量核证流程和标准,细化管理机构职责权限,并加强碳信用生产与交易中的报告与披露规则建设。同时,需要加强各国能力建设,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碳市场管理、项目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培训,以确保各国能有效参与全球碳市场合作。
 
秦炎:全球碳定价机制发展呈现持续扩张态势,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包括强制性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在内的各类碳定价工具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压力正在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外部因素。然而必须认识到,新兴碳市场与欧盟等成熟碳市场体系在制度设计和价格水平上仍将长期存在显著差异。在此背景下,《巴黎协定》第六条框架下的碳市场融合更可能呈现渐进式发展特征,从局部领域合作逐步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机制衔接。
 
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碳市场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存在固有局限性。以运行二十年的欧盟碳市场(EU ETS)为例,其当前正面临深刻的转型挑战。免费配额制度与可再生能源补贴等配套政策削弱了价格信号的有效性,配额总量持续收缩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加剧。碳价高企引发的工业竞争力忧虑与CBAM机制在解决碳泄漏问题上的局限性形成政策困境。此外,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碳移除技术(CDR)仍面临成本障碍和市场激励不足的双重制约。
针对这些挑战,欧盟计划于2026年夏季推出全面改革方案。并推进2027年启动的"第二碳市场"(ETS2)建设,管控建筑、交通等领域的10亿吨排放。同时探索与英国等国际碳市场的链接机制,重点解决价格差异、行业覆盖和总量控制等制度协调难题。还将建立CDR技术的准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并优化市场治理框架,引入更灵活的管理工具,区分结构性配额盈余与周期性过剩。
在政策协同方面,欧盟正着力构建碳价与产业政策的组合拳。预计到2030年累计4000亿欧元的碳市场收入将重点支持创新基金和公正转型。面向2050年后净负排放目标,欧盟需要建立国内外CDR信用融通机制,并通过社会政策缓冲转型冲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