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末日到大众焦点:媒体与学界的北极形象
北极曾经被人们想象成遥远而荒凉的“冰沙漠”,但随着气候变化加速、人类环境意识增强、媒体大肆宣传鼓噪,北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关注。北极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与经济全球化不期而遇,实则是北极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21世纪初,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工业品的国际
价格不断攀升,推动人类在北极寻找新的能源基地并进行勘探开发。虽然北极能源开发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这种开发只要能源
价格高涨就有利可图。
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缩写为USGS)2008年的评估报告指出,北极圈内潜在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未发现的石油储量的13%,而潜在的天然气储量比例则高达30%。据此估算,北极冰川消融具有较大的能源开发潜力。该报告还指出北极85%的石油、天然气属于离岸存储,主要贮藏在沿海大陆架和沿岸盆地中,上面覆盖着海底沉积物,再往上就是北极海冰。北极三分之二的石油、天然气分布在俄罗斯及欧洲地区,三分之一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地区。北极大部分石油、天然气矿床位于浅海大陆架,也包括浅海延伸到深海的过渡地带。该报告的乐观推测是:北美和欧洲国家可以开发利用具有地缘优势的北极资源,减轻对中东的石油依赖,降低中东地区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北极也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资源富庶之地”。
无论北极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开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必然导致北极国家和利益攸关国试图界定北极资源的管制问题,即:到底谁有权占有北极潜在资源?很快就有人担心个别北极邻国会出现新“淘金热”并争夺北极资源,其依据是北极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国际法管辖,属于无主极地海洋,因而可能出现现实主义“强权政治”。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2007年俄罗斯探险家、极地研究院院长阿图尔·奇林加洛夫(Artur Chilingarov)将俄罗斯国旗沉入北冰洋,宣示俄罗斯的北极主权。虽然这一行为不具有国际法效力,也不会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但俄罗斯与西方媒体出于各自的目的大肆鼓噪,不断渲染俄罗斯对北极的主权要求。此后,各国媒体大肆宣传报道北极,看好北极能源开发前景,但有评论家认为这纯粹是名副其实的“北极炒作”。
任何国家欲借能源开发加强北极军事存在的行为绝对是鲁莽行为,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毋庸置疑,俄罗斯北极海底插旗事件之后北极安全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北极冷战”之类的新名词不断涌现(如:“冷北极之冷战”“冷北极热争夺”等)。“北极冷战”的提法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冰川消融,推动国际政治新问题不断涌现,于是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能源开发、稀缺矿产开采等相关的利益问题使人联想到20世纪中期的东西冷战对峙。目前,“北极五国”中四国是北约成员国,同属一个阵营,而俄罗斯单独属于一个阵营,这难免让人将北极形势与冷战时期的全球格局进行类比。2014年乌克兰危机恶化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关系,并赋予了北极政治新涵义,但舆论界和学术界评估北极潜在冲突时却出现了偏差,实际上北极仍然是“和平之州”。
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安全研究兴趣颇浓。他们强调北极和平、合作与发展,也不否定北极出现争夺资源的紧张局势。美国学者奥兰·杨评估了北极政治前景并对北极政治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两种理论范式,即:新现实主义—地缘政治范式(The Neo-Realist/Geopolitical Paradigm)和社会—生态系统范式(The Socio-ecological System Paradigm)。学者们根据这两种研究范式推断未来的北极安全,得出了不同的预期。新现实主义—地缘政治范式推理得出的预期是:北极将会上演难以控制的资源争夺战,个别北冰洋沿岸国家可能捷足先登,开采北极资源,甚至有的国家会为争夺控制资源储藏地而发生武装冲突。社会—生态系统范式推理得出的预期是:北极资源并不属于任何北冰洋沿岸国家,也并非某个国家单独的国家利益,而是受国际法约束,应由国际社会共管,同时国际社会应主导北极的发展政策,并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全意识拓展到北极。根据以上两种研究范式的逻辑推理,学者们在评估北极资源争夺、北极治理、制度有效性、武装力量存在的意义及效力时就会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