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对抗抑或和平合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安全问题探析

文章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李建福2020-02-05 16:56

  内容提要: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更明显,这为北极资源开采创造了条件。“北极五国”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即俄罗斯阵营与北约阵营,但这两大集团不会为争夺北极资源和划分北冰洋大陆架而发生冲突对抗。首先,开发北极资源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需要北极国家通力合作。其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北极理事会作为重要的北极制度框架能够有效调节北极邻国间的矛盾和对抗。第三,北极军事存在是为民事服务的,主要是为北极救援并为防止北极冲突而未雨绸缪。第四,虽然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失去了北极西方国家的信任,但是俄罗斯的北极合作发展战略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气候变化为开发北极资源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北极安全仍以和平合作为主题。未来北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新行为体的出现,即格陵兰脱离丹麦而独立并成为新的北极国家。  
 
  关键词:北极;北冰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极理事会;气候变化
 
  作者简介:李建福,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影响程度远超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区。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约为1.8℃,而北极仅过去五十年的升温幅度最少达到3℃。自然科学家通过勘探北冰洋底部沉积物和海洋冰核发现,目前北极夏季气温已创两千年来的最高纪录。同时北极冰盖厚度明显降低、冰盖面积显著缩小并呈现季节性变化,每年三月份冰盖面积最大而九月份面积最小。近几十年来,北极九月份最小面积的冰盖也在逐年缩减。近五年来,北极冰盖面积在夏季会缩减到20世纪70年代的60%,这也是自卫星技术应用于北极冰盖监测以来最惊人的发现。目前,北极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已达3~6℃,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北极平均气温最高升幅将可能达到12℃。    
 
  北极平均气温升高既有空气升温的原因,也有冰层面积缩减的原因。冰层表面光滑明亮,对太阳热量的反射率较高,而海洋表面水波涟漪、粗糙黑暗,对太阳热量的反射率较低。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温度越高,冰面越少,海水吸收热量就越多,海冰消融就越快。这种恶性循环意味着北冰洋冰层越来越薄、冰面越来越小、水面越来越大、海水温度越来越高,这样冰层就会逐渐向冰盖内核消融。最重要的是,北极多年生永久冰核正在迅速变小,甚至永久冰核完全消融,而一年生冰核不断增加,即冬季开始结冰形成冰核而次年夏季全部融化,这样循环反复。由此,北极冰盖从永久性冰转变成了季节性冰。目前科学技术还不能精确记录北极海冰的物理变化过程,毕竟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北极海冰消融并非严格的线性过程,因而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北冰洋海冰变化。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假定是:2040~2050年,北极冰盖将全面消融,北冰洋夏季将出现大面积无冰区,如果气候变化加剧,无冰期可能提前到本世纪20年代,而到本世纪60年代将出现完全意义上的无冰期。   
 
  北冰洋浮冰加速消融,北极陆地冰盖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覆盖格陵兰的所有冰盖体积接近300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继南极大陆冰盖后的第二大淡水资源。这些冰盖在格陵兰岛不断向北极扩展并延伸至北冰洋形成冰山,同时陆地持续降雪又会形成新的冰盖对消融的冰盖进行补充。然而,自1995年始,北极陆上冰盖出现严重的“补给”不足,冰盖消失约1/3,而且近年来,冰盖表面边缘消融速度惊人。如果消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到21世纪末,格陵兰三分之一的登陆冰盖可能会消失。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拉斯加北部。据估算,过去50年间这两地的初夏积雪覆盖率缩减了五分之一。地表积雪融化与海冰消融具有同样的影响效应,即: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能热量减少,地表升温,出现变暖现象。永久冻土带北撤也体现地表升温。据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极永久冻土带已经北撤80多公里,最严重的地区甚至达到130公里。    
 
  北极动植物栖息地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而且影响较大。以前适应北极生存条件的物种面临整体灭绝的危险,同时由低纬度迁徙进入北极的物种也面临同样的危险。如果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苔原继续解冻,北极气候变暖将可能产生外溢效应,即先前封存在永久冻土苔原中的大量温室气体——甲烷将被释放出来,加剧北极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这种变暖趋势也将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北极气候变化出现自我增强,其结果将是不可逆转的全球环境变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