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我国绿色变革的战略抓手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陈浩 魏楚2025-09-22 14:26

  自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领域全面展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有必要系统阐释“双碳”目标何以成为引领这场深刻变革的战略抓手。
 
  重塑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一是建立长期政策约束预期,重塑绿色发展路径。“双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约束时间表,为所有经济主体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这种刚性约束的政策边界会直接影响到区域和产业发展路径规划,推动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倒逼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和技术加速退出市场,从根本上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和高附加值方向重构。二是传递绿色价格信号,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双碳”目标是由政府顶层设计引领的大规模资源再配置过程,通过多元绿色价格信号,重塑经营主体的成本收益函数。而将绿色转型的长期压力转化为短期决策约束,能够有效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转向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新轨道。三是催生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双碳”目标的提出催生了大量的绿色技术应用和推广需求,显著提升了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投资回报率。这不仅可以驱动以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为代表的能源科技革命,还催生了绿色金融、循环经济、节能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演进。
 
  近年来,我国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四大维度协同推进的鲜明特征。在顶层设计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双碳”目标为引领,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碳市场交易等制度创新,为转型提供根本遵循。在产业变革维度,坚持“破旧”与“立新”并举,在淘汰部分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的同时,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等绿色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科技驱动方面,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绿色转型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深化,赋能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在社会参与层面,通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加强绿色产品认证,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显著提升。
 
  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一方面,强化绿色技术攻关,突破高耗能行业低碳工艺瓶颈,实现绿色技术突破,降低生产生活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绿色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企业研发活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
 
  协调是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旨在通过系统性优化避免结构失衡。在区域协同上,因地制宜制定转型发展路径——东部沿海优先发展高端绿色产业,中西部侧重生态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在产业协调上,统筹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此外,积极构建全域性、多层次的绿色转型共同体,避免“一刀切”导致的发展断层,统筹好低碳减排与能源安全、产业链稳定。
 
  开放是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一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绿色技术的国际联合研发,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同时推动我国本土的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碳定价、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绿色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共享是绿色转型的根本目的,以保证转型过程中的公平正义。在产业转型方面,需要注重公正转型,为传统高排放行业职工提供再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就业公平。在城乡协调方面,可在推动农村发展分布式光伏和生态农业的同时,在城市推广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缩小环境福祉差距。此外,通过碳普惠等机制激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实现绿色转型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系统谋划绿色转型未来路径
 
  将“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需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采取扎实有效的路径和举措。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统筹。持续完善并落实“1+N”政策体系,确保国家顶层目标与各部门、各地区的规划、政策、行动紧密衔接,形成促进绿色转型的合力。同时,将“双碳”目标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与重大发展战略,确保我国绿色转型战略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全方位推行绿色规划、设计、投资、生产、流通、生活和消费。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及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健全市场机制与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健全具有约束力的碳定价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和服务。强化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引导人才、资本等各类资源精准流向绿色项目。
 
  四是推动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发展绿色建筑、低碳交通,鼓励绿色消费。引导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推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健全企业绿色生产的激励机制。
 
  五是深化国际绿色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双边、多边气候对话与合作,维护和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在绿色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互鉴,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抉择。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制度政策为坚实保障,动员全社会力量稳步推进,必将成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向净零排放的公平过渡模式”(722611477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