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我国能源电力领域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
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市场
价格作为资源价值体现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指针,有效激发了
绿色转型活力。当前,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新的挑战随之而来,需要加快完善适应转型要求的电价机制,更好发挥
价格的牵引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持续强大动能。
市场价格不断适应“双碳”目标需要
五年来,电价改革持续提速加力,不断完善发输配用等各环节价格机制。
从发电环节看,煤电全面放开发电上网电价,创新性建立煤电“容量+电量”电价机制,助力煤电向调节支撑性电源转型,推动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新能源实现从平价上网到竞价上网的转变,以市场化方式更好支撑
新能源发展规划目标实现。核电、气电、抽蓄等上网电价改革持续推进。相关改革释放出清晰强烈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与能源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显著提升。
从输配环节看,第三监管周期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进一步优化电价结构,激励用户高效利用电力资源,创新构建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新型主体与供电模式输配电价清晰明朗,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电网成本合理回收扫清了障碍。
从用电环节看,建立了工商业用户以顺价方式形成电价的市场化价格机制,持续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电价杠杆作用不断发挥,更好引导用户主动调节,支撑改善电力供需、促进新能源消纳,实现了节能增效、降低
碳排放。
完善电价体系支撑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领域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对深化电价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发电环节——推动电源结构持续优化的价格信号有待完善。优化竞价限制设置,充分考虑先进新能源技术成本、避免无序竞争等因素合理设定竞价上下限,且不宜取消价格下限,探索可以激励主体申报真实边际成本的出清定价方式,推动价格合理形成、信号有效释放。对于水电、核电等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电源,可充分借鉴新能源机制电价经验,构建与其成本运行特性匹配的差价合约机制。对于煤电、气电、新型储能等,可使用“容量电价补偿+市场电量竞争电价”两部制价格机制,结合有效支撑能力给予合理补偿,引导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电力发展规划情况,兼顾能耗、碳排放等外部约束,构建新型容量市场机制,以竞争方式形成引导煤电、气电、储能等资源发展价格信号。
电网环节——适应清洁资源经济高效利用的输配电价机制有待健全。加快推动两部制或单一容量制跨省跨区价格机制落地实施,支撑区域协同绿色转型。合理反映跨省跨区专项工程在联网、安全和输送电力电量等方面的作用,以“容量+电量”或单一容量输电价格机制减少电量价格对清洁资源大范围消纳利用的阻碍。同时充分结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需要,推动容量成本在各方公平合理分摊。完善输配电核价机制,支撑电网投资适配转型发展需求。探索“单位电量资产比”逐步转向“单位电源装机容量和最大负荷平均值资产比”约束机制,将电网替代型储能纳入输配电价核价范围,更好服务清洁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助力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性双提升。
用电环节——用电价格引导低碳消费的杠杆作用有待激发。制定对标先进能耗、碳耗标准的重点产业行业阶梯电价政策,系统优化阶梯电价执行标准,以电价杠杆促使市场主体主动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优化居民用电价格机制,增强对居民用户低碳消费引导。精细设计分时电价政策,灵活优化时段划分与浮动比例,结合发展水平优化阶梯制度,更好引导居民家庭节约用电、减少浪费、主动低碳。
配套政策——促进电价信号作用最大化发挥的配套政策有待同步。强化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落实,挖掘绿电、绿证在供应链采购管理、绿色消费激励措施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推动绿色价值正确释放,提升绿色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盈利能力,增强低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步推进
碳市场建设,以价格传导作用促进协同节能降碳。加快
碳市场行业扩围进度,结合管控目标逐步缩小免费配额供给,准确反映碳要素环境价值,通过电力市场进一步传导,利用电力行业覆盖广的优势实现价格效用最大化发挥,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主动降碳,支撑改善全社会碳排放情况。(梁梓杨 杨鑫和 冷媛 尚楠)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