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31日,我省累计共有42家企业参与交易,累计买入量约460万吨,成交额3.17亿元;累计卖出量约1400万吨,成交额9.6亿元。”9月29日,“江西省参与全国
碳市场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唐正抛出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这背后,是江西积极参与全国
碳市场建设的生动实践。
碳资产变现记
1400万吨碳卖了9.6亿元
碳市场是什么?简言之,是指
碳排放权交易形成的市场,它交易的不是碳或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排放额度)。
在我国,碳市场大致可分为强制
碳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
碳交易市场。
前者的运作方式是,由政府设定某个区域或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上限,再将配额分配给纳入管理的企业,这种配额相当于“碳排放许可证”,如果一家企业的实际排放超出额度,就需要购买差额。如有盈余,就能在市场上出售获益。
自愿碳交易市场则不依赖行政命令,而是通过企业或个人主动参与减排项目来获取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通过交易实现环境效益。
现阶段,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
作为生态大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无疑是江西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据唐正介绍,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江西发电、钢铁、水泥三个行业90家企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2亿吨。“四个
履约周期,我省企业累计获得配额6.14亿吨,扣减碳排放量5.94亿吨,总体盈余1953万吨。”
截至2025年7月31日,我省累计共有42家企业参与交易,累计买入量约460万吨,成交额3.17亿元;累计卖出量约1400万吨,成交额9.6亿元。从减排到收益,广大江西企业正化身新时代的“卖炭翁”,通过碳交易将无形的“森林呼吸”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同样亮眼的成绩出自自愿碳市场。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当下,全省10个造林
碳汇项目进行公示,造林
碳汇类项目数量暂列全国第一。10个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约12万吨,总减排量约为256万吨。按照最新成交均价估算,预计总收益约1.84亿元。
唐正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多元化应用,鼓励社会团体在举办大型活动时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实现
碳中和。
怎样计量碳排放才准确?答案藏在“碳足迹”里。
所谓碳足迹,就是指产品从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到最终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加速重构背景下,产品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业链低碳水平的核心标尺。一张小小的
碳标签,直接关联“中国制造”的低碳竞争力,正成为企业破局出海的“绿色身份证”。
为了全方位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由此,一场从标准到应用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行动正在江西加速推进。
省生态资源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朱荣透露,江西正从标准建设、标识认证、碳足迹因子库建设、应用场景四个方面布局碳足迹“赛道”——
标准建设方面,江西主导编制1项日用陶瓷国家标准,参与制定电子电器、生物基塑料等4项国家标准、1项动力电池行业标准、23项团体标准;
标识认证方面,宜春锂电池入选国家碳足迹标识认证
试点,选定宜春时代等10家锂电池企业参与
试点工作。现阶段,江西共获得
碳披露类直接涉碳产品认证证书26张,占全国的比例为1.14%,全国排名17位;
碳足迹因子库建设方面,锂产业数据库已覆盖全产业链5大环节,收录90余家企业、2485条关键工艺数据;
应用场景方面,全国首笔“碳足迹”披露支持贷款,江西省首笔铜产业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先后落地。
“省内部分外贸企业已率先开展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朱荣说,未来将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如争取推动一批高质量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构建省级产品碳足迹因子库、省级重点产品碳足迹综合管理
平台,实现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数字化、智能化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