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
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分别提出“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关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
碳市场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各地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落实。在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地方在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管理、关键参数月度审核、计量器具管理等数据质量日常管理,以及组织报告年度排放、年报技术审核、配额分配和督促清缴
履约等方面承担大量工作。在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地方既要引导和推动自愿减排项目开发,也要负责对已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与核证自愿减排量监督检查,兼具发展和监管双重职责。随着强制碳市场加快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碳市场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地方承担的监管任务将更为繁重。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指出,“地方生态环境、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督管理,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对碳市场建设运行的政策支持,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监督管理,扎实做好本地区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发放、配额清缴、数据质量管理等工作”。这对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各地应将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高效统筹起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充分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
笔者建议,各地应准确认识和把握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以能力系统性提升为重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和监管,促进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通过碳定价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化认识,树牢法治思维。与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不同,全国碳市场是我国碳定价机制的主体形式,具有显著的市场化特征和信用经济特点,参与的主体更多样,管理的要求更高,实现高效运行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各地要主动以市场思维看待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尊重“无形的手”,切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加强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政策、规则、技术规范等的学习和掌握,严格按照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则要求办事和履职,避免对市场行为进行不合理干预。
提升能力,增强监管效能。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发展,不是单一部门的事,需要地方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助力,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各地要突出务实管用和“接地气”,系统性开展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将政策解读、意识提升、技能掌握、风险防控作为能力建设的重点。支持重点排放单位和项目业主较为集中的地区,优先配强全国碳市场监管力量,加大配套政策供给和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合理引入专业技术力量支撑监管活动。提升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工业等重点主管部门在数据质量、清缴履约、节能降碳等方面的监管能力,探索数字赋能和科技赋能新模式,将日常管理与检查执法有机结合,及时分析问题、发现风险隐患,推动重点问题切实有效整改。
强化管理,规范企业涉碳行为。企业是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交易的关键主体,也是地方工作的重点对象。各地应坚持服务与严管相结合,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提升企业管理者和计量、生产、能源、环境管理、财务等重点部门直接责任人员的全国碳市场知识普及率和专业能力水平,引导企业培养
碳资产管理专业团队和岗位人员。严格把关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编制与实施,确保计量监测、检验检测、记录存档、统计核算、报告披露等合规性,持续夯实数据质量基础。引导企业关注配额政策和市场
行情,用好政策窗口、交易窗口,将灵活、高效、合法参与交易和开展低碳化改造升级作为实现全国碳市场低成本履约的重要手段。推动企业主动加强数据隐患、履约风险等防控,提升碳排放和碳资产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发展,培育低碳服务产业。全国碳市场相关核算核查、检定校准、检验检测、项目设计、项目审定、节能低碳改造、绿色融资等活动,均离不开专业市场服务机构的有效支撑。各地应将相关技术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培育和规范管理纳入工作范畴,将全国碳市场相关第三方服务作为低碳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细分领域技术服务机构、碳资产问题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促进
碳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对相关技术服务机构的穿透式、跨区域、跨部门监管,依法治理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全国碳市场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