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到2040年,全球
清洁能源技术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将增长4至6倍,相当于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总量。
这一数据背后,是全球能源转型从“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的深刻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近日举办的“清华大学
碳中和技术
论坛”上强调,关键矿产的战略价值正随
绿色转型进程加速凸显。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失衡、供应链体系脆弱、回收循环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相互交织,已逐渐对全球风光、氢能等关键绿色能源技术形成“卡脖子”困境。
氢能钛需求2060年将增2500倍
“氢能绝非‘无资源约束’的清洁能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直言。作为重型运输、重工业脱碳的关键路径,氢能产业链对关键矿产的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
据耿涌团队测算,为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规模化发展绿氢,尤其是PEM电解槽技术,将引发关键矿产需求激增。其中,用于电解槽、储氢容器的钛,需求较当前将飙升2500倍;作为燃料电池核心催化剂的铂,年需求量将达10.6吨,是2020年全球铂年产量的4.6倍。不仅如此,氢生产领域消耗了钴、镁、钼、钛、锌等金属需求的大头,燃料电池更占据了68.7%的铂族金属需求。
“钛、锆、钇等以往的‘小众’金属,正因全球氢能、航天、核能等多领域需求叠加,升级为‘战略资源’,未来短缺风险加剧。”耿涌表示,“我国锆资源主要依赖澳大利亚进口,钇在永磁体、激光领域亦有刚需,氢能领域的新增需求将进一步加剧其供应压力。”
当前,氢能产业链关键金属回收体系近乎空白,二次资源贡献率极低。对此,耿涌提出创新路径,中国应跳出“只盯原生矿”的思路,加快布局海外二次资源市场。
风光总装机容量2026年或降超60%
“若忽视关键矿产约束,风光主导的能源转型将面临‘腰斩’风险。”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段宏波的研究结论,直击风光能源转型要害。
预测显示,为达成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中国对光伏、风能的需求将达2020年的12倍,相关矿产需求占全球风光技术总矿产消耗的四分之一。但段宏波团队经模型评估发现,受银、硒、铜、锑等金属短缺制约,2060年中国风光总装机容量可能大幅下降——乐观情景下降18%至19%,悲观情景下降幅超60%。
装机容量缩减将直接影响减排目标——这意味着,风光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可能比当前预期下降40%至60%,从而导致最高26亿吨的二氧化
碳减排缺口。“风光贡献可能远低于预期,必须重新审视能源转型路径依赖。”段宏波强调。
不过,循环经济为风光转型提供了“节流”希望。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秘书长张慧透露,到2030年中国风光设备循环利用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2040年,年回收光伏组件预计250GW、风电退役规模150GW,届时可从中回收铝、玻璃、银、稀土等大量关键资源,为产业链提供稳定的二次资源供给。
国家政策已与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分阶段目标: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要形成一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
能源转型需“开源+节流”双轮驱动
当下,中国能源转型已步入“矿产约束与循环破局”关键阶段。要平衡能源安全、碳中和目标与资源约束,需构建“开源+节流”双轮驱动模式——
“节流”端,加速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风电、光伏退役产生的固体废物,需严格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开展回收、利用与处置工作,严禁以填埋、丢弃等非法方式处置退役设备,确保全流程符合环保与资源利用要求。
“开源”端,则需跳出“风光单一依赖”。段宏波建议布局核聚变、小太阳等前沿技术,同时重视
CCUS(
碳捕集)在化石能源脱碳中的作用,科学规划煤电退役节奏,避免“一刀切”造成能源缺口。耿涌补充道:“多数国家缺乏关键矿产循环技术,我们可输出技术,参与其退役氢能设备回收,弥补原生资源缺口。”
能源转型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安全与低碳”的平衡艺术。关键矿产的战略价值随绿色转型日益凸显,其供需矛盾、供应链风险已成为全球治理议题。正如贺克斌的呼吁:“唯有将矿产约束纳入转型顶层设计,激活循环经济潜力,才能让碳中和目标真正落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