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交通”应用“多点开花” 成本“拦路虎”仍待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网渠沛然2025-10-04 19:58

“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交通与能源融合发生深度变革,交通零排放转型已从早期的电动乘用车试点,扩展至商用车、航运、航空及多式联运的全领域探索。
 
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执行委员会主任王贺武指出,零排放不只是碳排放治理,还包括所有污染排放的协同治理。要持续推动交通与能源从以前的“孤立”发展走向深度融合。
 
“未来的交通行业将不再是单纯的能源消费者,而是深度参与能源‘源网荷储’全流程的重要实践者。”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中心负责人龚巍巍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上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交通运输绿色产业集群,将促进光伏、新能源装备、储能设备、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科技创新、设备研发、标准制定的良性循环,带动交通与能源融合两个行业投资增长,打造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极。”
 
政策打开融合“大门”
 
交通运输行业既是排放大户,也是能耗大户。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碳排放约126亿吨,交通运输碳排放约10亿吨,仅次于电力和工业的碳排放。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船规模持续增长,交通用能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推动交能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交能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意见》通过“约束与激励并重”的政策机制设计,如中央大气污染资金支持老旧货车淘汰、碳普惠激励绿色出行等,提升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落实。湖北、上海、重庆等六个省市已出台V2G上网电价政策,广东、江苏等地则推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贴。这些政策共同构成交能融合的政策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连续性备受行业关切。“这反映出对长期稳定市场环境的渴望。”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副所长吴睿说。为此,近期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2025)年》,明确电动重卡零碳货运走廊建设、交能融合发展等方向,为行业注入确定性。
 
落地场景不断丰富
 
事实上,当前交能融合场景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多点开花”。高速服务区变“能源码头”、重卡换电站成“虚拟电厂”等一系列实践不断涌现。
 
比如,四川蜀道集团把天全服务区打造成“交能融合迪士尼”,通过综合能源站服务方式推动加油站的转型升级。四川蜀交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岳韬介绍,目前,该集团已经布局200余座充电站、9座LNG加注站,并计划在今明两年建设8—10座加氢站。该公司还正推动服务区向价值平台升级,打造主题服务区和零碳服务区。
 
路域光伏也在悄悄“长”成新基建。会上多位专家多次提及枣菏高速公路绿色能源融合项目。作为中国首条全路域交能融合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产生8317.13万千瓦时清洁电力,累计节约标准煤约2.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9万吨,申领交易绿证83171张,有效缓解当地夏季用电高峰紧张局面,降低高速公路及周边区域用能成本。
 
此外,济青中线济潍段三个光伏站点也将开展虚拟电厂试点,总容量约14兆瓦,在电力交易平台完成注册后,即可通过虚拟电厂调节交易。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潜力股”,也正在交通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氢走廊”项目就展示出跨区域协同的可行性。“截至今年8月,整个“氢走廊”干支线上已经累计开通4趟车次,其中干线全运行是19车次,实现公海联运通过青州港直达泰国港口。”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发展研究院王振科介绍,该项目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还通过运输场景反向带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成本“拦路虎”仍待突破
 
当一度度绿电输送到充电桩、空调、照明等设备,高速公路已经从单纯的能源消费者变为“产消者”,并产生可观的绿色效益。而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系统的结合,也正在创造新的产业机遇。
 
“交能融合不仅能够保障能源安全,还能扩大国内有效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盘活交通存量资产、带动产业链升级,开辟出庞大的市场空间。”龚巍巍说。
 
其中智能化将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比如,V2G技术一旦突破生产关系瓶颈,将让‘停车赚钱’成为用户体验常态,使电动车变身‘移动储能单元’,从而深度参与电网调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光储直柔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指出。
 
然而,成本与商业模式仍是交能融合规模化推广的“拦路虎”。比如氢能重卡购置成本高、加氢站利用率低,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持续降本。此外,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也亟待完善,比如重卡换电场景就需要解决“电池标准化、站网协同”等问题。
 
与会专家表示,未来跨区域政策协调、电网接入能力、不同技术路线的适配性等系统性问题,仍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合力破解。“交能融合须跳出‘单一维度减碳’,走向‘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的多重目标平衡’。唯有突破这些瓶颈,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驶入快车道,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力。”吴睿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