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近海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与多功能协同增汇途径”(以下简称中欧地平线蓝碳专项)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滨海盐沼湿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在2025全球滨海论坛顺利发布。方法学的编制由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江苏黄海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并提供现场支持,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滨海盐沼湿地是被纳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其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辽河等重要河流口岸及沿海省市。滨海盐沼湿地具有优异的单位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在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中,其碳埋藏量(1.19 Tg C year-1)远高于红树林(0.05 Tg C year-1)和海草床(0.01 Tg C year-1),是我国沿海地区固碳进程的主要贡献者。同时,盐沼还兼具净化水体、固堤护岸、抗击风暴潮等生态功能,更是多种珍稀物种栖息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停歇地。基于此,滨海盐沼湿地的保护修复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为更好地发挥以滨海盐沼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12月,依托中欧地平线蓝碳专项,华东师范大学和挪威水研究所(NIVA)分别组织9家中方科研单位和16家欧洲研究机构,启动了为期4年的近海蓝碳生态系统碳汇及多功能协同研究。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中国和欧盟相关科研院所负责蓝碳核算方法与交易体系相关课题研究。课题围绕开发面向我国CCER碳市场的蓝碳方法学,构建中欧互认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MRV)”的蓝碳交易体系任务目标,开展了系列研究。经过近两年的系统研究和探索,课题组在滨海盐沼湿地等蓝碳生态系统的核算、交易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本次《滨海盐沼湿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是技术支撑单位立足国家课题阶段性进展,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有益尝试。面向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现实需求,技术支撑单位对标国家关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方法学相关管理要求,系统整合了滨海盐沼湿地相关研究成果,历经多轮修改和专家论证,形成了此次发布《滨海盐沼湿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初稿。
下一步,技术支撑单位将通过面向实际交易需求,组织编制盐沼蓝碳交易项目设计文件,通过实践应用不断提高方法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加快推动“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滨海盐沼湿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出台,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际行动支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