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市碳汇林业建设成就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园林绿化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低碳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坚持城乡统筹,认真贯彻落实“生态园林、科技园林、人文园林”发展理念,不断挖掘园林绿化行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市重点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郊野公园建设、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等十余项工程,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公园绿化、社区绿化、庭院绿化、单位绿化、屋顶绿化和停车场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绿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构建了城市、平原、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扩展,形成了点、线、环相结合的绿化布局。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首都林地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同时在改善环境、美化空间、净化空气、滞尘降噪、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功能与效益的发挥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根据我市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达104.6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181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3%提高到了37%,林木绿化率达到53%,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50.97%,林木绿化率71.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达15平方米,首都碳汇林业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发展成就。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一)城市绿色空间大幅拓展,碳汇功能有效提升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大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全市新建公园绿地100余处1700余公顷,城市绿地面积达到6.17万公顷;全市公园数量从“十五”末的190个增加到339个,城市公园总面积由6300公顷增加至10063公顷,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日趋完善。加快大型公园绿地建设,按照“一环、六区、百园”的要求,大力推进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新建42个郊野公园,公园环格局初步形成;全面完成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163平方公里的绿化任务。启动实施了11个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和南海子郊野公园建设,建成了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州滨河森林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昆玉河水景观走廊、南中轴和世纪坛绿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公园绿地。改造老旧小区绿化500余处,完成屋顶绿化100万平方米,城市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中心区热岛效应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52.26%降低到目前的22.38%。通过上述系统工程的开展,城区林地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山区生态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大力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5万公顷,山区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了50.97%、71.35%,形成了林木葱翠、绿绕京城的山区碳汇绿色生态屏障。平原地区通过实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全面推进平原治沙、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增汇绿化,实施了京平高速、京津高速等1870公里通道绿化,形成了以绿色生态走廊为骨架的高标准平原绿网。全市活立木蓄积达到1810万立方米,年固定二氧化碳992万吨,释放氧气724万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95.60亿元,生态资产总价值达到5539亿元,森林资产总价值6148亿元。
(三)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森林碳库得到良好保持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通过完善航空护林、区域联防、长效保障和生态管护“四个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应急通讯、消防队伍和机具装备“四项建设”,森林防火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的目标。 林木有害生物防控成效明显,全面实现了对主要林木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动态监测,无公害防治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依法严格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管理,通过优化重点工程方案审核,五年累计减少占用林地350公顷,减少移伐林木32.6万株,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为我市森林碳库的保持做出了积极贡献。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四)义务植树深入开展,社会绿化全面推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为推动新形势下首都全民参与林业碳汇义务植树活动的深入开展,《北京市绿化条例》将“义务植树”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法律规范,并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包括购买碳汇履行植树义务的18种尽责方式,为市民更好的履行植树义务创造了条件。深入开展“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创建首都绿色村庄350个,完成了3499个村的绿化美化,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群众性绿化美化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共创建花园式街道办事处13个,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1397个,花园式社区67个、园林小城镇38个。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有效扩展了林业碳汇群众参与的途径和平台,切实提高了我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五)建立完善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2004年,在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七进山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重大决策,在全市七个山区县和海淀、丰台、顺义三个区的103个乡镇、1613个村实施生态林补偿机制。截止到2008年4月底,全市共选用生态林管护员46638人,占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20.2%,管护山区集体生态林1010.95万亩,占山区生态林面积的87.7%。2010年,我市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实施了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即: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将拿出4.04亿元,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山区县1010万亩集体所有生态公益林进行生态效益补贴。资金中的60%用于按股份分发给每一位集体经济成员的基础补偿,剩余40%则用于按照森林健康工程、碳汇总量消长动态等确定补偿标准的增效补偿。山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一项深受山区干部群众和农民拥护的惠民富民政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