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2025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对此,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高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专家座谈会上表示,此次提出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1+3+3”一揽子目标,全面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力度。新一轮NDC的宣布,标志着我国从碳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开启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
那么,本次“1+3+3”的一揽子目标该如何理解?
“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标,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
第一个“3”指的是2030年的几个指标进一步提高力度,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第二个“3”指的是新提出的3个定性指标,即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绝对量减排,气候治理的边界扩展
“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一次重要转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副院长王毅表示,中国新一轮NDC目标延续务实路径。回顾上一轮承诺,中国已提前六年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与前两轮NDC相比,中国新一轮NDC目标实现了更大跨越。前两轮NDC均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管控对象,而新一轮NDC首次明确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以下简称非二)纳入总量控制范围,填补了长期以来“重CO2、轻非二”的治理空白。
“在温控目标下,非二对减排成效的不确定性影响极大。”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
以含氟气体为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胡建信指出,这类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电力输送、锂电池等领域的气体,由于多存在于产品设备中,具有延迟排放问题。“未来潜在排放一年的新增量,其实是当下一年排放的4至5倍。”
目前,半导体行业的三氟化氮、电力行业的六氟化硫已成为减排重点关注领域,相关替代技术的研发正加速推进,兼顾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减排需求成为落实新一轮NDC的重要考量。
此外,前两轮NDC以碳排放强度下降为核心,未对温室气体排放绝对量设限;新一轮NDC则明确“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
经测算,这一目标对应的绝对减排量预计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美国(6.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欧盟(3.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达峰后五年下降绝对量之和,远超发达经济体历史同期水平。
这一转变的难度不言而喻。专家指出,中国碳达峰后
平台期较短,需在5年内实现排放量从峰值下降7%—10%,而发达国家达峰后普遍经历10年至15年
平台期。
30%和36亿千瓦,从化石能源主导向非化石能源占主体转型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新一轮NDC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30%以上”“风电光伏装机力争36亿千瓦”两大指标,体现了我国从化石能源主导向非化石能源占主体转型的决心。
数据显示,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9.8%,2025年6月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16.7亿千瓦。
对于36亿千瓦的新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表示,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将新增2亿千瓦左右的风电光伏装机。对照历史成绩,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装机容量只是第一步。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指出,“风电光伏装机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要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30%,关键在于提升利用效率与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
当前中国已经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但要实现30%的目标,仍需突破两大核心瓶颈:一是非化石能源的“量效协同”,二是电力系统的“安全消纳”。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志轩提出,要“高质量完成风电和太阳能光伏接入电力系统,同时加强骨干网架建设,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这意味着,实现能源转型更需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
首次纳入气候适应目标,体现“减缓与适应”并重
新一轮NDC的另一大突破是首次提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体现了我国一贯坚持的“减缓和适应并重”的理念。
本轮NDC将适应能力建设提升到新高度,也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要求形成呼应。
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核心,是提升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巢清尘提到,“华北地区近5年暴雨强度较过去30年增加50%,北方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需加快适应型改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院许吟隆进一步强调,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的一个衡量标准是面对极端天气时经济社会不受显著影响。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加强适应工作,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新一轮NDC覆盖全经济范围,包含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所有部门,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环节。
正如巢清尘所言,全经济范围的减排目标反映了我国发展动能的根本转化,和美丽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的目标,恰恰说明新能源汽车在减污降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华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贺武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000万辆,占汽车总量10%,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000万吨。
在市场化减排机制方面,中国当前已经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现有电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基础上,还将纳入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预计2035年将覆盖全国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京
绿色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已有12个自愿减排项目完成登记,累计登记减排量达到1271万吨。这说明,市场化减排机制正逐步发力,将为我国NDC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一轮NDC的突破,不仅是中国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更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滨所言:“中国发布新的NDC目标,彰显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在关键时刻为国际社会注入信心。”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