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起,中国财政部开始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为PPP),这被解读为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前提下,中央政府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产品投资的创新性融资与管理模式。2014年9月,中国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在全国范围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示范,由此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PPP热潮。迄今为止,已经有若干省级地方政府公布了愿意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清单。在未来PPP可能获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梳理该模式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发展历史与收益风险就变得越发必要。
迄今为止,研究PPP的国外文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文献通常从国别经验出发,介绍PPP模式的定义、内涵、潜在优势与存在问题。例如,Sabol与Puentes(2014)就如何在基础设施领域成功推进PPP模式,给美国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九点建议,包括在州一级政府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框架、选择政治上可行的项目、基于可量化的公共目标来进行PPP有关决策等。第二类文献则从具体项目实施角度分析了PPP模式对项目实施成败的影响机制。例如,Siemiatycki(2011)通过对英国1987年至2009年期间PPP项目的分析,研究了PPP影响项目实施的正反两方面机制:一方面,PPP有关各方的多次合作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与鼓励创新;另一方面,过于稳定的关系可能会减少竞争,进而导致成本上升和质量下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国内研究PPP的文献大致兴起于2000年前后。李秀辉和张世英(2002)将PPP视为一种项目融资模式,介绍了其产生的背景、概念与优势,并简单介绍了PPP模式在南非奈尔斯布鲁特市水资源与卫生系统建设中的应用。王灏(2004a,2004b)较为全面地介绍了PPP的定义、模式及分类,并基于其从事轨道交通项目的经验,对我国交通领域采用PPP模式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孙学工等(2015)介绍我国PPP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给出如何进一步推进PPP发展的政策建议。赖丹馨和费方域(2010)对PPP的实施效率进行了全面考察与综述,认为PPP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风险和收益在公共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分配。此外,还有一些文献以案例研究的形式介绍了国外PPP项目的成功经验。总体而言,迄今为止的国内文献未能完整地理解PPP的内涵和功能,未能充分、全面地反映全球PPP发展状况,特别是未能对国外PPP发展遭遇的问题展开分析。
本文试图分析PPP的概念与内涵,介绍全球范围内PPP的主要模式,梳理PPP发展的国际经验,总结PPP相比于传统模式的主要优点与问题,最后给出国际经验对中国政府的启示。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界定PPP的定义与内涵,第三部分介绍PPP在全球的主要模式,第四部分梳理PPP的全球现状与国别经验,第五部分总结PPP的主要优势与面临问题,第六部分给出国际经验对中国发展PPP的启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