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以碳达峰
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
绿色发展动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
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对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出整体部署,提出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为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全面加速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全国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功能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为实现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确定性路径,配额分配与数据管理是控制排放有效性的两大基石。
配额分配是设定排放总量约束的关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设定行业排放基准值,向重点排放单位分配碳排放配额。这个配额总量,直接决定了纳入市场管控的排放上限,从宏观上为国家减排目标划定了清晰的边界,确保了减排路径的可控性与可达性。在分配方法上,采用基于实际产出的基准线法,对同行业内技术先进、能效高的企业形成配额奖励,对技术落后、排放强度高的企业则形成配额约束。这一机制确保了环境政策的刚性,无论经济活动如何波动,纳入市场的排放总量均被有效控制。同时,它引导企业将减排重心从被动压缩产量转向主动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在发展中减排、在减排中发展的良性互动。
配额数据管理是维护市场信用的生命线。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直接关系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公平、公正与有效。为此,我国构建了覆盖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MRV)的严密体系。企业需依法对碳排放源进行监测并报告数据,经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核查后,最终由主管部门进行确认,确保每一吨排放数据、每一份配额资产都真实可信、有据可查。严格的数据管理为碳定价机制的公信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规避“数字减排”和配额欺诈风险,准确反映减排成本,高效引导资源配置,确保碳市场的控制排放功能落到实处。
激活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提出的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深层价值在于,将碳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重塑排放主体的行为逻辑,激发出源自利益驱动的、可持续的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碳市场是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有力杠杆。碳排放权被赋予有价资产属性,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也产生了根本性变革。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因高昂的碳成本面临利润空间收窄困境,市场竞争力被持续削弱。反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则获得显著的碳成本优势。在
价格筛选机制的驱动下,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发地从传统高碳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流动,加速了国民经济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演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空间。
碳市场是激发企业自主减排与创新活力的催化剂。在明确的
碳价指引下,减排从一项合规性任务转变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新利润来源的战略性行动。企业管理者会主动将
碳资产管理纳入经营决策,通过能效提升、能源替代、工艺改造及
碳捕集等技术手段,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企业通过实现超额减排可以在市场中出售富余配额获取收益,形成“减排即增效”的良性循环,极大激发了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积极性,使低碳创新成为企业内在的、自发的追求,在全社会层面形成了“千企竞绿”的生动局面。
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覆盖全域的环境权益交易
平台,其高效运行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具体实践,旨在推动碳排放权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破了地区间的减排壁垒。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交易平台,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并通过出售配额获利,而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购买配额,以远低于自身改造的成本履行减排义务。这种跨地区、跨行业的交易,确保了全社会以最低成本实现既定减排目标,实现了碳排放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统一的规则、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监管框架,有效防止了市场分割和规则套利,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全国各类企业提供了同台竞技的绿色舞台,最终实现了社会、环境与经济的“效益最大化”。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了区域协同与公平发展。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欠发达但
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区,对于
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碳市场将其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绿色新路径。全国一盘棋的碳市场架构,不仅提升了要素配置的整体效率,更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的公平性,增强了国家减排体系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释放金融要素助力减污降碳新动能
随着全国碳市场不断成熟与发展,其金融属性日益增强。适时、审慎地推动碳市场金融化,引导金融要素向绿色领域集聚,是为减污降碳注入持续动能的有效路径。
碳金融创新为绿色转型拓宽融资渠道。当
碳配额成为一种标准化、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便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的
碳金融工具。碳质押业务允许企业将静态的碳资产盘活,获得用于低碳技术改造的流动资金;碳保险产品则为交易合约的履行或减排项目的收益提供担保,分散和降低市场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外,
碳债券、
碳基金等更为丰富的金融业态,能够引导社会资本大规模、系统性地投向绿色低碳项目。这些工具共同作用,有效解决了绿色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碳金融发展开创了绿色金融发展新范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金融化的趋势,使得金融资本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与国家的绿色转型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它激励金融机构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和投资者,深度嵌入
低碳经济发展的脉络。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更塑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范式:即经济增长与碳脱钩,并与资产增值、风险管理及金融创新实现协同共进,最终推动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深刻的绿色化、低碳化变革。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