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作为典型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能够高效吸收并固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而,红树林生态系统同时也会释放温室气体甲烷,这可能会削弱其实际气候增益效应。长期以来,研究者主要关注来自土壤和水面的甲烷排放。红树林树干是否作为潜在的甲烷排放通道,以及这一通道在全球
碳汇核算中的贡献,目前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团队,基于全球尺度的红树林树干甲烷排放监测与模型推算,构建了目前最完整的红树林树干甲烷排放数据库。
该研究整合了我国红树林多点长期原位监测数据、全球文献数据集以及机器学习模型,对树干甲烷排放的驱动机制及其碳汇抵消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红树林树干是一个重要但此前被低估的甲烷排放通道,其排放量与土壤甲烷排放呈强相关关系。这说明树干甲烷主要源自土壤中微生物的产甲烷过程,并通过树体通气组织向上输送。
实地测量和同位素证据进一步显示,树干甲烷排放沿垂直方向呈递减模式,树干基部排放最为强烈。全球尺度上,研究估算红树林树干每年释放约730.6 Gg甲烷,可抵消约16.9%的红树林沉积碳埋藏量。若与土壤甲烷排放同时考虑,甲烷排放将抵消红树林蓝碳固存约27.5%。这一结果表明,仅以沉积碳埋藏量评估蓝碳潜力或高估其气候减排效益。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