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团队在大型海藻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精确测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
碳汇因其巨大的碳封存潜力,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负
碳排放途径。长期以来,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由于
碳汇机制研究有限、碳汇贡献量化困难,未被纳入海洋碳汇的评估范畴。
研究团队以涠洲岛马尾藻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物量变化,首次开展了南海马尾藻场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DOC是海洋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载体,马尾藻通过自身代谢及微生物作用可向海域输送RDOC,其中马尾藻的代谢活动在RDOC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尾藻通过代谢活动向水体释放的溶解有机碳约占藻体碳储量的17.95%,其中高达64.29%的溶解有机碳最终转化为RDOC。
同时,研究建立了精准的马尾藻RDOC碳封存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涠洲岛马尾藻场RDOC的碳封存量约为9.17gC·m-2·yr-1,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分子层面进一步揭示了马尾藻释放的溶解有机碳成分及其稳定性。
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大型海藻在碳封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大型海藻碳封存的定量评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