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碳市场建设迎来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的跃升。在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强制
碳市场,有望在“十五五”时期逐步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自愿碳市场发展稳健,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关键期。伴随全国
碳足迹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我国经济社会
绿色低碳转型正加速驶入深水区。
强制碳市场 将逐步转向总量控制
今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正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生态环境部近期就《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指出,纳入碳市场将有效推动这3个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增强减排驱动,压实企业减排责任。“十五五”时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钢铁、水泥、铝冶炼这3个行业纳入后,将通过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有效压实企业减排责任,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带动低碳投资,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都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将
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的企业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实现配额扭亏为盈。碳市场收益还能反哺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转型。全国碳市场扩围将驱动更多企业通过有关技术创新、节能技改、提升管理效益等方式减少碳排放,进而有效带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投资,为重点排放单位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
此外,促进价值发现,提升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效益。夏应显给出一组统计数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前两个
履约周期发电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后,行业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跨行业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在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丰富交易主体,进一步收紧四个行业的配额。”夏应显表示。
自愿碳市场 进入快速发展关键期
去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截至目前初步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减排量交易较为活跃,市场开局良好,市场主体参与能力和低
碳减排意识显著提升。
截至2025年10月28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经成功登记31个项目和1504万吨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量达325万吨,成交额2.7亿元。
自愿碳市场已经从管理制度、技术方法、基础设施三个维度初步完成体系框架构建,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的完整性、规范性审核制度完善,市场交易行为得到规范,先后批准了8家审定与核查机构资质,注册登记、审定核查、交易等全链条的流程已经构建完成。
目前,支持造林
碳汇、海上风电、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等6类项目开发。生态环境部今年面向社会开放了
方法学建议的长期征集窗口,近期还就多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包括油田气回收利用、农林废弃物处理、电气设备六氟化硫回收净化、中深层地热、盐沼和海草床
碳汇等。
“结合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探索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研究制订了淤地坝碳汇方法学,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计算方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夏应显表示。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夏应显指出,一方面,将加快扩大支持领域,高标准构建我国自愿碳市场方法学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探索低碳零碳乃至负碳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健全完善数据质量监管机制,提升数据质量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市场主体能力建设,向社会提供高质量
碳信用产品。同时,将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与国际碳市场统筹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碳市场国际影响力。
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开局良好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2024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为0.577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较2023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0.620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下降6.9%,客观反映了我国电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成效。
夏应显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工作,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强化规则标准和因子数据的“两大基石”,重点解决产品碳足迹“怎么算”和“算得出”的问题,编绘并推动落实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推动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良好开局。
因子数据是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特别是电力碳足迹因子更是具有基础能源属性。今年1月和10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了2023年和2024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明显小于国外相关数据库默认数值,填补了我国因子数据库相关空白,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样本数量相较于去年增长了一倍,在技术的代表性、地域典型性上进一步提升;煤电运营量化数据超过99%来源于实测数据。电力碳足迹因子的发布为众多的产品碳足迹量化标准的编制提供了推荐因子,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产业链的降碳潜力,充分展示我国产品的低碳竞争力。”夏应显强调。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深化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持续更新发布后续年度电力碳足迹因子,完善电力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电力产品碳足迹系列国家标准。同时,推进煤油气等其他基础能源和交通等领域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编制和因子研究工作,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引,加快建设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