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2月成为重庆市近零碳
试点园区的基础上,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正以更高标准推进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聚焦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特色产业,探索工业领域
绿色低碳转型的“涪陵路径”。这一行动不仅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实践,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全国工业园区降碳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产业筑基
绿色集群驱动低碳转型
作为重庆工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载体,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为原则,在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划定“园中园”试点,探索高耗能产业集群的零碳转型路径。在装备制造领域,华晨鑫源等30余家企业形成年产30万辆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的产业集群,三爱海陵更是以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发动机排气门产品成为行业“隐形冠军”。食品医药产业依托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其中太极集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研发成本降低20%、能效提升40%。新材料产业则以万达薄板、剑涛铝业为代表,形成千亿级钢材产业链和铝制品深加工集群,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赋能
智慧管理与能源革命双轮驱动
坚实的产业根基之上,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革新双轨并进,多元化低碳实践已见成效。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已建成屋顶光伏装机容量13.655MW,年发电量1900万kWh,未来还将推进总容量87.36MW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4万吨。同时,园区构建光伏、生物质多能互补体系,推动绿电直供与余热回收,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样成效显著:作为重庆首批智慧园区试点,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拥有6个智能工厂、28个数字化车间,太极集团、美心翼申等企业通过智能排产、MES系统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8%-10%、能耗显著降低。这些举措不仅夯实了国家级零碳园区的技术底座,更推动了产业竞争力与绿色效益的双重跃升。
生态共赢
从“绿色园区”到“零碳标杆”
2023年,涪陵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并通过循环化改造、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持续深化绿色内涵。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是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
按照规划,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聚焦三大任务:通过
碳捕集、氢能等技术攻关深挖减排潜力,建立全生命周期
碳足迹评价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强化支撑能力。依托
页岩气田低碳开发国家级科研
平台,园区正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力求形成可推广的零碳技术标准。此外,园区通过ESG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吸引高端制造与清洁技术产业聚集,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国家级绿色园区到重庆市近零碳园区,再到冲刺国家级零碳园区,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的转型实践具有多重示范价值。在产业层面,其“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协同减碳模式,为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转型提供了样板;在区域层面,通过绿电交易、
碳市场联动等机制,有望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脱碳的核心枢纽;在企业层面,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经验可为应对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提供支撑。
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不是简单的减排降耗,而是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产业生态的重构升级。未来,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将通过技术、制度、模式综合创新,在实现自身能级跃升的同时,推动产业生态重构与区域协同发展,为重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注入新动力,更将为全国工业园区提供可借鉴的零碳转型经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