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然而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形势。我国虽在 “昆蒙框架” 等国际治理中积极作为,但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逆转,城市热岛、内涝与物种流失等问题交织。本文聚焦城市场景,深入剖析治理难点,提出顶层设计、
绿色金融等协同治理路径,破解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治理双重困局,极具现实价值。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生境退化、物种灭绝速率上升、生物物候改变、种间关系变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的气候风险。2015年12月,《巴黎协定》承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争取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之内。《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认为,在气温升幅1.5℃情景下被研究的10.5万个物种中9.6%的昆虫、8%的植物和4%的脊椎动物预计将失去超过一半的地理分布,而2℃情景下分别为18%、16%和8%。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最高的12个国家之一,也是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早在1992年,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近年来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积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12月,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气候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包含在“昆蒙框架”2030行动目标之中。2025年3月,中法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长期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和蓝绿空间的冷却服务受到高度关注。然而,城市扩张叠加气候危机的多重影响,不断挤占生态空间和降低气候调节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气候风险协同治理更为困难。为此,本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和气候风险协同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