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戈壁滩上一排排巨大的白色罐子在阳光下闪着光芒,无形的电能正以液态空气的形式静静储存其中。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格尔木市东出口的青海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基地里,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调控)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魏望来、张自润、吴东岩与中国绿发集团
新能源发电场技术运维人员热烈讨论项目并网前的大电网技术支撑与电网削峰填谷的技术逻辑。不远处,海西州宝库224.5兆瓦/889兆瓦时高压直挂构网储能电站与林立的输电铁塔、熔盐光热塔、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合成风、光、储、输的能源画卷。
被喻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是海西州的州域主体,盆地内以750/±400/330/110千伏形成的8字型电网网架,北联甘肃、西送新疆、南联西藏、东接青海主网。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和“东数西算”工程的双重驱动下,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冷凉气候和电网优势,使得这里成为布局
绿色算力产业、数字经济与
清洁能源融合的“旱码头”,青海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试水到出航 乘势逐“绿”发展
5月14日,阳光灿烂。中车德令哈新装备制造产业园里“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青海有、青海造、青海用”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专为高原应用环境研发设计的5.X兆瓦时储能系统流水线上,机械臂与传送带协同作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达90%以上。5月11日,中车青海造首套应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高原风电机组在产业园区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风光储氢一体化专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德令哈)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袁复军、尹海鹏在园区配电室内对馈线柜开展红外测温,协助制造基地特巡电力设备,保障生产安全可靠用电。他们身后是正在建设的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项目包括7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风电和200兆瓦/80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将全面采用中国中车在青海本地化制造的核心装备。
海西州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有大量戈壁滩,土地资源广阔,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开发条件好,亦有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的资源条件,具备形成以光伏、光热、风电、储能电站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条件,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枢纽和“沙戈荒”能源大基地。形成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装备制造、电网建设多点发力、齐头并进、快速推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出“多点开花、制造落地”的特点。
国网海西供电公司主动服务和融入当地新发展格局,加快建立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新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更好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能源转型,让绿电、绿算在柴达木盆地里双双落地生花。
“十四五”末,海西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从增量主体向存量主体过渡。风电、光伏发电量连续八年超过火电,成为规模最大的电源品种。海西供电公司搭建的“厂网共建”
平台为新能源并网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过硬的技术支撑,在柴达木盆地奏出新的“绿色交响”。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为柴达木盆地的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筑实基础,展现出绿色算力产业的勃勃生机。但由于风电、光电以及储能发电的不可控性和短周期波动性可能会对电网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如果大量的风光电突然涌入电网,可能会对电网平稳运行产生扰动。国网海西供电公司通过改良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不断升级电网调控系统和管控平台,加强系统稳定管理;加快推动电网升级、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深化数字赋能赋效,提升电网的柔性调控能力,守牢大电网安全生命线。
从绿电到绿算 “算”出新质未来
5月15日,午后戈壁滩上热浪滚滚。袁复军、尹海鹏走进华电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基地,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绿氢作为高能量密度储能载体,可有效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在“跨季节储能”“氢电耦合”上占有优势,可深化电网调峰、频率调节等。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持续发展,国网海西供电公司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链条式”式服务体系,组建服务专班。从新能源企业提出并网需求起就全面服务企业,保障企业每一步发展的配套支撑,为企业提供专业并网指导。
“我们一直坚持从绿电到绿氢,加快项目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以此发展出适应丰富场景的光储氢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和能力。为构建光储氢一体化能源体系提供实践范本。”华电海西技术负责人温吉祥说。
丰富充裕、清洁稳定、安全可靠的绿电吸引了一大批绿算项目落户到此。
5月16日,在青海耘驰智数科技有限公司,海西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责侯学坤、大客户服务中心专责郭全德对该公司的绿色智算一期4000P项目接入系统方案进行再次核对,并拿出可行性供电建议。当天两人还走访了青海昆仑云谷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对云谷一期项目建设规模及用电需求进行现场勘查。
截至今年一季度,海西电网总装机容量达2586.703万千瓦,而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481.751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5.9%。为柴达木盆地建设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训练和存算结合数据中心于一体的算力设施提供电力支撑,在柴达木盆地形成新能源应用端产业布局,推动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深度融合。
作为绿电的代表者和绿算的支撑者,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积极融入青海省绿色算力“1+2+N”空间布局,开辟绿算和绿电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变“绿电”为“绿算”、变“瓦特”为“比特”。坚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靠着硬实力和软服务的叠加,助力绿电绿算“双生花”。
“新能源发电厂从适应电网到支撑电网,安全性是前提,经济性是关键。新能源电站日出力比较规律,晴天大发时出力呈馒头状,阴天则呈锯齿波动,天气对电站出力影响较大,在晴天平均出力情况下,春季出力均相对较大,冬季受天气影响出力不均衡性比较大,夏季不均衡性较小。”海西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调控班班长肖小苏指着新能源典型出力曲线图解释道。
亘古的砦达木盆地里,一排排聚光成塔的光伏板,一架架迎风旋转的风机,一座座直插天空的光热塔,随着能源转换,源源不断的绿电从这里发出,被送到千家万户,八百里瀚海戈壁,种满了绿意盎然的“能源庄稼”。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