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能源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能源新生态的构建,不仅关乎能源转型,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
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在第三届中国能源品牌周上从从时代背景下能源发展要求、生态特征、面临挑战以及未来展望与建议四个维度,深入探讨能源新生态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的能源发展要求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那具体怎么做呢?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
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王志轩表示,
新能源的发展意义远超低碳层面,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重任。
王志轩指出,能源新生态要以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引领,统筹好新能源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同时,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
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能源新生态特征
王志轩从能源分类、功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素等介绍了能源新生态的特征。在谈到新型能源体系构架时,他指出新型能源体系实际上就是能源智能互联网。
同时,能源新生态还具有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也就是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其中“供需协同”是重大变化,重要体现的是体制机制的变化,如能源资源的保障、新能源特性下的需求响应、供需共同发力高质量用电、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等,用市场化的模式适应新能源的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的功能及不同主体的作用,保障能源电力供应安全,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促进能源经济社会转型。国家层面、省区层面、企业及用户层面、电源、电网层面都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电力企业(市场主体)依法建设运行电力设备,开展电力服务,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合理、便捷(可获得性)电能;电力用户(企业及居民)依法、科学用电,参与需求响应,共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等。碳中和下,新型电力系统要素在不同情况下会不断变化。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
全球层面,巴黎协定提出温升控制在2度,争取1.5度目标。然而,根据2021年10月前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推算的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使21世纪全球温升超过1.5℃,且很难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已实施政策的预计排放量与国家自主贡献的预计排放量之间仍存在差距,资金流也未达到在所有部门和地区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水平。
截至2024年10月,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2.8亿千瓦。各项目标实施进度符合预期,其中森林蓄积量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实现目标。
我国绿色能源比重在不断提高,仍然是以煤为主。202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9.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3%。煤炭消费量增长1.7%,原油消费量下降1.2%,天然气消费量增长7.3%,电力消费量增长6.8%。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3.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完整周期中,技术创新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驱动力,但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需要经历“研发—示范—推广”的阶段性积累。例如,可再生能源消纳、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决定着碳排放下降的节奏。因此,碳达峰后更可能呈现“先慢后快”的演变轨迹——初期受现有技术瓶颈制约,碳排放下降速度相对平稳;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如储能技术成本降低、氢能产业链完善等),将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模式发生“跳跃式变革”,进而实现碳排放的加速递减。
认识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需从物理、管理、宏观三个体系入手。物理系统遵循物理规律,管理系统体现安全、绿色、经济的能源价值观,宏观系统涵盖能源经济、国际合作与文化等要素。对于未来和展望,王志轩表示,从政治决定到价值约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能源转型中任何一个大的政策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系统的调整,政策是推动能源转型、形成能源新生态最重要的推手,没有政策就没有能源转型。他强调,政策方向应保持稳定,但需根据时代变化动态调整,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