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协同治理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协同治理纳入“十五五”规划编制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协同治理,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相关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协同治理纳入新一轮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开展建成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协同治理试点。
2.依托绿色金融,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实施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EOD)模式是一项基于绿色金融的、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旨在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创意策划实施一批城市生物多样性和气候风险协同治理的EOD项目,解决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重点关注建成区生态空间拓展、生境修复及生态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主城区生态韧性和物种多样性,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精细化管理和气候风险协同治理。
3.强化协同增效,推进政策实施的深度融合和标准制定
推进美丽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等相关政策的协同增效。依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聚焦城乡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和产业园区的降碳减污,创新分区分类的固碳增汇和降碳减污协同治理模式。依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和《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行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增效、生态系统稳碳增汇等相关标准制定,实现目标协同、政策协同和技术协同。
4.加强科技支撑,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协同治理的认知能力
针对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异性,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数智监控、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研究。针对市域、建成区、市辖区和城区的特点,研究阐明城市生物多样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机制。结合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要求,构建覆盖建成区和非建成区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带等的水源涵养、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内涝问题,为决策者、社会公众和政策执行者有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撑。
作者丨孙婵、李海东,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王楠,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编辑丨王秋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