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配额到实现配额盈余
全国碳市场信息网公布的水泥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显示,今年有约1000家水泥熟料企业纳入碳市场。璧山公司在重庆碳市场如何实现配额盈余?其背后的经验值得更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学习。
璧山公司隶属于
北京金隅集团。据了解,近年来,
北京金隅集团的部分水泥企业分别参与了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三个地方的碳市场交易。
“2019年履约时,北京金隅集团重庆区域3家水泥厂共花了近3000万元购买区域缺口配额。”璧山公司区域党委书记马庆海回忆行业黄金期的“任性”时说:“当时水泥行业还没到下行期,利润率比现在高,碳排放成本仅占利润的‘零头’,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花钱购买碳配额。”
但2020年后,随着行业下行压力加剧,碳配额费用逐渐从“毛毛雨”变成“心头刺”——当市场需求极速缩减,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单位水泥利润下降,每年数千万元的履约成本开始成为水泥企业的负担。
“碳市场是一面‘照妖镜’,会把‘伪低碳’企业打回原形。”马庆海指出,重庆市2013年启动
试点碳市场,并将水泥纳入
试点碳市场,从2021年起,采用“行业基准法”分配配额,企业碳排放强度若高于行业平均值,需按差额购买配额;反之则可出售盈余。这种“奖优罚劣”机制,迫使企业开始从“应付检查”转向“精算每吨碳”。
“以璧山公司为达标的重庆区域三家水泥企业积极开展的系列减排措施,效果十分显著。”璧山公司经理乔贤君介绍道,“‘十四五’期间,仅璧山公司碳排放配额就盈余10.04万吨,通过重庆市碳交易平台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变现,创收372.96万元。”
从2019年购买配额,到“十四五”期间实现配额盈余,这家扎根成渝工业腹地的水泥厂,用五年时间蹚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也为水泥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减碳突围路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