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
碳市场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
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安排,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已稳健运行四年有余,初步构建起市场化减排机制,但未来五年仍面临核算体系不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行业扩围、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发展
碳金融等正成为关键路径。
有了系统性顶层设计
2025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实现行业扩围,市场已由发电行业扩展至发电、钢铁、水泥和铝冶炼四个重点行业。相关数据显示,纳管企业数量从约2200家增加至3700家,年覆盖排放量由51亿吨提高至80亿吨以上,约占全国
碳排放总量的60%。温室气体管控范围也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扩展至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的规模效应和政策影响力正显著增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未来五年是达成'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攻坚阶段,全国碳市场作为重要的政策手段,其减排地位将持续升级,减排功能将日益凸显,机制建设将日趋完善。”中国欧盟商会碳市场工作组副主席靳博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随着碳排放双控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碳数据质量大幅提高,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将更加精准;碳市场更加活跃,配额
拍卖比例逐步提升,市场参与主体范围持续扩大,
碳期货等金融工具将不断丰富;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联动深化,绿电、绿证与碳市场将形成合力,推动传统能源清洁替代。”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亦指出,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国碳市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意见》指导下,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了系统性顶层设计。《意见》明确未来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市场建设释放了清晰稳定的信号。
仍面临多重挑战
全国碳市场经过近四年的稳步运行,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通过配额分配将减排目标和责任直接落实到企业,通过市场交易降低企业减排成本,通过配额清缴
履约对减排目标进行考核落实,形成了'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
履约'的闭环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现
碳减排成本内化与资源优化配置。”王科说。
但随着市场体系不断扩大,碳市场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王科坦言,当前碳市场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其在“双碳”目标及“双控”制度体系中的定位有待明确,且各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时间相对滞后、中长期配额分配规则及配额总量确定缺乏制度化安排,导致企业难以开展跨年度
碳资产管理和长期交易布局。
同时,市场调控机制缺失。“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和类似欧盟碳市场的配额稳定储备机制(MSR)。在面对配额阶段性供需不平衡时,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控手段。在出现市场交易量'潮汐式'波动、
价格短期内迅速上涨等现象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王科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
碳价已从最高100元/吨跌至腰斩。上海
环交所数据显示,11月6日开盘价52.97元/吨,最高价55.80元/吨,最低价52.97元/吨,收盘价54.86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3.78%。
“这反映出市场仍在消化新出台的结转政策,在供需调节、预期管理、价格稳定机制等方面仍不成熟。与此同时,碳排放核算方法不统一、数据时效性差、本地化因子缺乏,尤其在工业过程排放、产品
碳足迹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更难以获得国际认可,
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也未能有效发挥补充机制作用,这些挑战都亟待攻破。”靳博阳补充道。
有必要研究引入配额期货交易
面向“十五五”,全国碳市场怎么建?
王科认为,要从配额发放时间和市场工具体系两方面提升配额管理的可预期性和制度的稳定性。一方面完善配额发放机制,将配额分配由“事后分配”调整为“事前分配”,并建立明确且稳定的配额计算规则、配额收紧路径和配额激励导向;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碳期货市场,强化价格发现功能。“建议全国碳市场研究引入配额期货交易,增加配额期货品种作为新的交易标的,形成现货与期货相互补充的双层市场体系,帮助碳市场有效地找到均衡价格。”
同时,尽快建立市场调控机制。“可参考欧盟碳市场的MSR(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以配额拍卖机制为核心构建市场调控体系。一是加快推行配额有偿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体系,建立配额交易的一级市场。同时,通过逐步提高有偿配额比例,促进碳价更充分地反映边际减排成本与资源稀缺性。二是同步构建灵活的供需动态调控机制,建立包括配额储备调节池、配额结转与配额抵销规则、配额拍卖触发和响应机制等在内的多元调控体系。当市场出现碳价异常波动或配额结构性失衡时,调控机制可通过调整配额拍卖节奏、释放或回收储备配额等手段实现市场再平衡,增强价格的理性预期与市场的流动性,从而维持碳价在合理区间内波动,保障碳市场的长期稳定与效率。”王科说。
在推进国际碳定价方面,靳博阳表示,因推进国际碳定价主要将围绕自愿碳市场及《巴黎协定》第六条展开。这要求我国要加快推进CCER国际化,并与其他国家合作,尽快在未来几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上细化《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实施细则。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