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巴黎协定》,要推动减排?
澎湃新闻: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巴黎协定》,要推动减排?
李俊峰: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一件大事。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这句口头禅大家讲了20多年。因为气候变化是由人类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所造成,那么应对气候变化就应该从改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做起,所以说它是要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颁布《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中国都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并由此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
当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现在这些工作在国内还有很多质疑,有些
专家讲,这可能是发达国家的阴谋,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制造障碍。中国社会对减排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提高的,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我国第一次参加气候变化谈判大会,那时候就有人说这是发达国家的阴谋、西方国家的阴谋,他们已经发展起来了而现在来限制我们的发展。当时也有记者问我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
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总体上是限制化石能源消费,而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增加化石能源消费,那么全球都在抑制或者限制化石能源消费,就会给中国这样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留出空间来。我个人判断它不是阴谋,即使是阴谋我们也笑纳。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签署之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逐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90年代《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达成,推动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化石能源消费增速减缓、零增长,或者是有实质性的下降,这就给我们的发展留出了空间。根据相关数据从1990年一直到2010年这20年的时间里,全球化石能源消费量的50%是由中国增加的。因此,参与气候谈判,履行《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没有抑制我们的发展,恰恰相反,还为我国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到2007年、2008年,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资源高度依赖,能源高度依赖,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大气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带来了很大的困境,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式。
2008年之后,我国提出“以外促内”,“倒逼发展转型”,也就是用外面的压力来迫使内部转型。哥本哈根大会之前,胡锦涛主席就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些约束性的目标,可以用来倒逼我国的发展转型。
这是第二个阶段,以外促内。2010年之后,发展转型的想法慢慢被大家所接受了。
第三阶段,习近平主席提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国不仅要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还要做引领者。引领别人的时候,你肯定要首先自己做得比别人好。
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应对气候变化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环境的改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应对气候变化、减碳等行动,其实和我们的“蓝天保卫战”减少污染的措施高度相关,说到底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
所以说加入《巴黎协定》,对我们国家和人民都是一件好事情,对推动我国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情。
“多方考虑、平衡之后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