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实践照亮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网王海霞2025-10-23 09:42

当来自中国的光伏板在撒哈拉沙漠边缘捕捉炽热阳光,当中国制造的风机在哈萨克斯坦草原迎风旋转,当中企承建的低碳铁路为肯尼亚野生动物留下专用通道——这些生动图景正在勾勒出一条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贡献,中国正以坚实的行动证明,绿色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更是创造新增长动能的历史机遇,其成果正跨越国界、惠及世界。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实现“双碳”目标本身就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巨大贡献。更具全球意义的是,中国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技术、产品与经验,通过多边平台与双边合作,转化为可触可及的全球公共产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传播绿色种子的重要载体。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五年后,《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2030年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格局的宏伟蓝图。绿色,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在绿色基建领域,中国的实践为全球提供示范。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大规模采用风能、太阳能,预计年减碳约200万吨;肯尼亚蒙内铁路专设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老挝南芒河1水电站年发电2.25亿千瓦时,为超10万户家庭提供绿电,年减碳75万吨……这些项目不仅解决所在国“用电难、用电贵”的民生痛点,更以实实在在的减排效果守护地球家园。
 
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产品出口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电零部件产量占全球70%以上,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全球占比超75%——这些数字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领先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活力。“十四五”期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碳约41亿吨。
 
在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方面,中国同样不遗余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平台,中国与共建国家分享环保、生态修复、清洁能源技术。而且,中国还向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0多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提供并动员资金超1770亿元,助力提升减排能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正在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创新,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已纳入40多国评估体系,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的重要参考标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指标共商、策略共研、成效共评的新机制。
 
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中埃·泰达经贸合作区正转型为绿色园区,双方在光伏、风电、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合作,为沙漠绿洲注入绿色动能。这样的“小而美”项目,正是一系列符合全球南方国家国情与需要的绿色增长路径的缩影——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
 
从云南群山之巅到撒哈拉沙漠,从东海之滨到波斯湾沿岸,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正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化为能源转型发展的机遇,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独奏汇成交响曲。实践证明,绿色转型不仅是中国实现国力跃迁的契机,更包含着全球治理倡议的内核,有助于深化各国间互信理解,重拾互惠合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酒泉职业技术大学,有22位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在学习新能源知识。这些年轻人在风电场上课、实训,真切感受到新能源发展的速度,也在一步步铺就属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转型之路。正如菲律宾留学生李和娜所说:“在中国,不仅有高耸入云的塔筒、叶片和千里奔腾的输电网,也有知识、信任、合作与教育的交汇。”
 
中国—东盟能源学院在广西南宁成立,为双方在能源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搭建起重要平台。这座新搭建的跨国学习桥梁,为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中国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承建的新能源项目在海外落地生根,中国师傅们“一对一”“手把手”培巡当地工人,提升其职业技能的案例亦不胜枚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以责任与担当,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确定的绿色动能。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不仅照亮了中国的前行方向,也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可以并行不悖,绿色转型的背后是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未来。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中国的绿色实践正转化为惠及全球的澎湃动力,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