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今年9月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世界再次瞩目。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景的忧虑上升,信心下降。在这一特殊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巨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5年前,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此举释放了坚定
绿色发展的信心。
绿色低碳的国际承诺,也体现在“十四五”规划实实在在的目标与行动里。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不久前召开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坚定决心,为“十五五”“十六五”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各国积极表达雄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积极采取行动。”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表示,只有采取切实的气候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才能扎实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重要贡献者和关键引领者。自2020年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
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
在许多国家看来,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事实上,绿色就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十四五”期间,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实现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转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称: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
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说把增长放缓,而是要重塑增长,追求绿色、韧性、包容性的繁荣。”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说:“低碳转型将定义我们未来数十年地区发展路径,中国的领导力和经验不仅带来了灵感和激励,也带来了非常务实的合作路径。”
柬埔寨环境部部长杨·索帕勒十年前曾来过中国,当时他作为国务秘书,了解中国如何解决污染问题。“现在我也在利用我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柬埔寨的问题。”10月18日,杨·索帕勒再次来到北京,他在“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上说,柬埔寨也经历了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阶段,“但当我们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就发现实际上环境将可以得到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中国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目前已经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了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向全球提供大量风电、光伏设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绿色产品与技术支撑。发改和能源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仅“十四五”期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就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41亿吨。
“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不可逆转。与历史上不同的是,这次产业和技术革命的主战场恰好发生在中国。”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以下简称“国合会”)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作代表发言时指出,以能源为例,过去能源“不可能三角”正在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得到破解。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注意到,新目标涵盖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所有部门,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环节,并首次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都纳入了总量控制范围,历史性地实现了相对下降目标向绝对下降目标的转变,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向全经济领域、全链条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原特使解振华在国合会上谈及这一目标时表示,这是中国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体现自身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中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尽。”在解振华看来,后续的减排需要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深度调整,需要更多科学技术、商业模式、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就像过去历次发布的国际承诺一样,此次中国宣布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转化为具体的、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张海滨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