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新格局:扩容、提质与国际接轨之路

文章来源:百度许永硕2025-09-28 09:30

全球碳减排浪潮中,中国碳市场正在构建“强制+自愿”的双轮驱动体系。2025年9月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揭示出一套系统化碳定价机制渐趋成熟: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排放行业历史性纳入统一碳交易体系,推动碳排放管控范围从全国总量40%跃升至60%;自愿减排市场释放强劲活力,首年成交均价突破80元/吨。这些变化标志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创新步入实质攻坚阶段。
 
规则体系筑牢市场根基中国碳市场制度框架完成关键性升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作为首部行业法规的施行,填补了法律空白:首次明确数据造假、履约缺位的罚则,金融监管与税务部门联动出台抵质押融资规则、增值税政策,形成跨部门监管合力。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25年8月发布的中央专项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份首部国家层面碳市场顶层设计提出清晰路线图:到2027年强制市场覆盖主要工业门类,自愿减排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成熟机制。至此,碳交易告别“试点经验”,步入全国统一监管新阶段。
 
破壁扩围重构市场版图政策落地的重头戏是2025年的市场扩容。国务院正式批准增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1334家企业,碳市场企业总数扩至3500家。此次扩容不仅是规模增长:
 
• 管控维度延伸:从单一能源活动拓展至工业过程排放
 
• 气体种类增多:首次纳入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等工业气体
 
• 技术标准再造:核算参数大幅精简(如铝冶炼仅保留2项关键参数) 针对新行业特性,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完成适应性改造,900余家企业参与实操测试,开户流程效率提升70%。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密集开展全行业培训,为80亿吨级排放数据纳入管理奠定基础。
 
交易生态展现活跃态势2024年全国碳市场运行242天,创下1.89亿吨配额交易量、181亿元成交额双纪录,日均交易量较2023年飙涨43.55%。市场价格机制日益成熟:
 
碳价稳健上行:11月达105.65元/吨峰值,全年涨幅22.75%
 
• 参与主体扩容:交易企业数增至1471家,惜售现象缓解
 
• 产品层次深化:分设5个年份配额标的,总持仓近7亿吨 交易方式革新成为关键催化剂。
 
2025年7月推出单向竞价交易,首日13万吨配额定向成交,缓解大宗协议交易价格失真。履约周期调整为一年一清(2023年12月完成),98%以上企业按时履约,避免履约期价格异动。
 
自愿减排激活绿色投资2024年启动的自愿减排市场在2025年迎来价值实现。首批9个海上风电和光热项目948万吨减排量完成登记,3月首交易日均价80.45元/吨。国家能源集团东台海上风电项目获得7000万元额外收益,度电增收0.039元,为可再生能源融资解锁新渠道。方法学建设持续推进,新增煤矿瓦斯利用等2项方法学,4项油气回收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减排技术覆盖面持续拓宽。截至8月底,5975家机构注册开户,90家主体达成交易270万吨。
 
数据治理护航市场公信面对扩围挑战,数据质量管控升级成关键命题:
 
• 核算标准重构:发电行业核算公式从27条压缩至12条
 
• 智能筛查覆盖: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部署百余个智能核验规则
 
• 监管手段强化:三级联审机制年核查300万条数据,异常线索查处效率提升30%
 
2024年监督帮扶整改成效显著,企业报告错漏率同比下降24%。自愿减排市场强化“双承诺”制度,项目全流程信息公开,配合区块链存证技术支持,构建高透明度数据体系。
 
国际对话拓展合作空间中国碳市场国际影响力随制度成熟度提升而增强:
 
• 政策交流深化:第六次中欧气候对话签署碳市场合作备忘录
 
• 南南协作拓展:“基础四国”部长会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
 
• 规则制定参与:COP29推动《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谈判 巴西、越南等国积极借鉴中国强度控制配额分配模式,自愿减排机制的高质量标准获国际社会认可。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吸引30余国代表参会,成为全球碳定价机制交流重要平台。
 
转型效应逐步显现市场激励机制深度重塑产业形态:564家发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累计获得5825万吨配额盈余,价值约40亿元。低碳技术投资明显加速,大唐秦岭电厂通过深度调峰改造积累51万吨碳资产。 电力结构绿色化转型加快,2024年大型机组(600MW以上)发电占比升至53.8%,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10.8%。金融体系积极响应,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写入金融“五篇大文章”。
 
碳市场正从单一政策工具进化为国家绿色治理体系的关键枢纽。在配额分配与自愿减排协同、行业管控与经济激励平衡、国内实践与国际规则对接的多维度探索中,中国碳市场逐步接近“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伴随《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推进,中国构建的“规则输出-技术合作-市场链接”模式,将持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向更公平高效的方向演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