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欧盟原本计划借内部已商定的2040年气候目标,顺势推出2035年中期减排承诺,赶在本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设定的全球提报截止日前,为11月COP30积蓄外交动能。然而,成员国在2040年目标上陷入拉锯:以波兰为首的部分东欧国家坚持“底线方案”,即仅把2030年(减排55%)与2050年(净零)两点连线,得出2035年减排66.3%;西班牙、丹麦等国则力推“高雄心”路线,要求与“2040年减排90%”同轨,对应2035年减排72.5%。由于僵局难破,丹麦执笔的谈判文件提出“折中”路径:先向联合国提交一份“意向声明”,给出66.3%—72.5%的区间,待2040年目标尘埃落定后,再修正2035年数字。
欧盟气候法已锁定“2030年比1990年减排至少55%”“2050年净零”两级跳。若简单线性外插,2035年目标即为66.3%。但欧盟委员会去年影响评估指出,若要在2040年迈向90%减排,2035年需达到约72.5%,才能与剩余十年深度减排节奏匹配。换言之,区间两端并非随意划定,而是分别代表“最低合规”与“高雄心”两条技术路径。问题在于,72.5%方案意味着煤电基本退出、工业
CCS大规模部署、建筑供暖电气化率逼近85%,对波兰等仍高度依赖煤炭的地区而言,转型成本与政治阻力巨大。
古特雷斯已邀请各国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带上新目标”,为COP30营造势头。欧盟若空手赴会,不仅可能被中美等大国抢去话语权,更易被发展中国家指责“历史责任倒退”。临时声明至少保证欧盟“有数可交”,避免外交尴尬。然而,区间目标缺乏法律确定性,国际投资者难以据此调整长期资产,亦削弱欧盟在气候融资谈判中的道义高地。E3G等智库担忧,此举将放大“欧盟内部分裂”叙事,反而利好那些希望淡化减排力度的产油国。
自2005年启动
碳排放交易体系以来,欧盟一直自诩全球气候规则“制定者”。但2024年以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大举补贴清洁技术,中国
新能源产业成本骤降,欧盟
绿色产业竞争力承压。若2035年目标最终落在区间低端,将释放“欧洲放缓”信号,可能被贸易伙伴用作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反制口实。更深远的是,欧盟正推动全球“盘点”机制把“1.5℃”写入多边文本,若自身目标不足以支撑1.5℃路径,道德权威将受侵蚀。
根据欧盟条约,环境政策虽属“特殊立法程序”,但2040年目标仍需欧洲理事会有效多数通过。波兰已联合匈牙利、保加利亚形成潜在否决联盟,要求附加“每年千亿欧元转型基金”作为交换。丹麦作为轮值主席国,需在“维持集团团结”与“保住绿色遗产”间平衡。临时声明为其赢得两个月斡旋时间,但若11月前仍无共识,波兰可能在COP30期间公开反对最终文本,导致欧盟再次“场内分裂”。
欧盟委员会将在10月发布综合影响评估,量化66.3%与72.5%两条路径对GDP、就业、能源进口的差异。若模型显示72.5%路径可在2030—2035年额外降低3%化石燃料进口、创造100万绿色岗位,北欧与西欧国家将借此向中东欧施压。反之,若天然气
价格因乌克兰战后重建再度飙升,波兰可能把“能源安全”叙事置于“气候雄心”之上,迫使目标下调。最终折中结果很可能是69%—70%,既高于线性插值,又低于90%路径对应值,但足以让各方宣称“胜利”。
欧盟“两步走”策略短期内避免了外交真空,却暴露了其气候领导力正从“自动导航”转向“政治博弈”的新现实。在全球竞逐绿色产业、地缘政治回潮的年代,欧盟若想维系规则制定者地位,必须在2025年春季前把区间目标收紧为单点,并配以真金白银的转型基金。否则,临时声明就不再是策略缓冲,而是领导力赤字的新注脚。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