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之“变”中蕴藏新机遇——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扩容,开启地方
试点碳市场的“2.0”时代,也预示着全国与地方碳市场关系的重塑;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碳排放趋于稳定的行业实施总量控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成为重点课题;近期
碳价有所回落,看清驱动因素才不会迷茫。此外,已发布的一些
CCER方法学面临实践挑战。
就碳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看待,如何应对?中环报记者于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期间专访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
中国环境: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扩容的背景下,地方试点碳市场面临规模缩小、管控企业减少、管理成本上升等挑战。请问,地方碳市场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功能,与全国市场形成互补协同关系?
张昕: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加快和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地方试点碳市场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渐将电力生产部门、工业部门的高碳排放行业纳入统一管控后,地方试点碳市场的规模明显缩小,管理的排放源呈现行业更分散、单个排放量较低的特点。这种变化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碳排放管理的成本相对上升,交易成本占比增高,管理负担加重。在此背景下,地方试点碳市场需要调整定位自身功能,探索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补协同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碳市场的基本定位,即基于市场机制为纳管的重点排放单位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在所属地区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并探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达峰后,需要持续降低碳排放量以推进实现
碳中和目标,因此建立总量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上海、
北京、广东等地碳市场已开始探索总量控制实践,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机制化、制度化体系。地方试点碳市场应当率先建立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碳市场机制,通过先行先试也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面推行总量控制创造条件。
其次,碳市场释放出具有合理激励约束作用的碳
价格信号,可以将资金、
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能力汇聚到
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地方试点碳市场可根据其区域功能定位特点,将碳市场深化建设为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市场,孵化转化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还可以与绿色投融资、气候投融资机制有效衔接,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此外,可以探索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碳市场生态价值产品实现功能,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地方生态修复等环境价值的实现,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地方试点碳市场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途经激励绿色
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践行低碳消费和行为模式。
因此,地方试点碳市场可以立足所属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根据所属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差异化的深化发展模式与路径,既要避免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又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通过将碳市场机制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提升市场活力,还可以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环境:从国家层面看,碳达峰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转向总量控制模式,但目前全国整体仍处于强度控制阶段。您如何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
张昕: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面临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降碳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尚未实现脱钩。数据显示,我国每万元GDP约排放1吨二氧化碳,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仍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欧美地区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状况不同。基于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取强度控制而非总量控制的路径具有现实合理性,并且与国家实施碳排放强度管理相匹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既能保障优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又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推进
碳减排,是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碳排放趋于稳定的行业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到2030年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持续降低碳排放。
这一挑战深刻反映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化需求中。虽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约70%降至目前的约53%,但受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以及产业结构偏重,我国对煤炭消费依赖较高,较欧盟和美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约11%和约23%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任重道远,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中国环境:您如何看待近期配额价格回落的现象?
张昕:近期配额价格出现回落是市场正常运行的表现。这种波动反映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进程。回顾配额价格的历史
走势,可以发现,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配额价格高开低走,在临近2021年
履约期前快速上涨;配额价格在2022年—2023年上半年保持基本平稳;从2023年7月开始持续上涨至2024年年底,配额价格逐步回落。
配额清缴履约期前,配额交易量价齐升,履约完成后市场活跃度下降,其他时间交易活动较少,呈现交易“潮汐现象”。配额价格变化趋势表明,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活动主要为满足配额清缴履约需求,配额价格变化受政策影响较大。例如,生态环境部发布配额分配方案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根据自身缺口制定交易策略,组织开展交易活动,导致配额价格亦发生变化。
2024年配额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配额分配逐步收紧,特别是电力行业的基准线不断降低,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预期配额清缴履约缺口增大,从而增加了购买需求。二是2024年10月前,由于配额结转政策尚未明确,卖方大多持观望态度,倾向于捂盘惜售,也导致配额价格上涨。三是叠加行业扩围预期,市场对行业扩围后不同行业成本差异有预期,认为价格还会继续上涨,重点排放单位也有购买囤积的需求,带动配额价格上涨。
进入2025年直至近期,配额价格不断走低,主要是因为,2024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明确配额结转方案,规定净卖出配额量的1.5倍量配额可以结转,这一政策带动市场配额供给增加。此外,2025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印发。2024年—2026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纳入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清缴履约压力较小,可能进一步增加了重点排放单位出售配额的意愿。
这些变化表明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政策的高度敏感。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必将更好地发挥其发现价格、低成本减排的核心功能。未来应当继续完善市场机制设计,确保政策的稳定性、确定性和公开透明,同时注重引入多元化交易需求的交易主体,增强市场流动性,促进碳价形成机制更趋成熟稳定。
中国环境:针对造林
碳汇自愿减排方法学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应如何应对?
张昕:在实际应用中,自愿减排造林碳汇方法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林权权属要求与我国多样化林权权属形式不匹配、碳层划分、监测方法过于复杂等问题,影响了方法学的可操作性,并存在监管盲点,增加了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目前,相关部门已系统梳理实践中的问题,形成了问题清单,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造林碳汇方法学修订工作。
我们需要认识到,方法学的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发现问题是推进方法学优化的必然阶段。新版方法学坚持立足国情与对接国际、兼顾科学性和适用性、易用性的原则,将有效解决现有管理和技术障碍,从而推动自愿减排造林碳汇项目健康有序发展。这也标志着我国自愿碳市场方法学管理机制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