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协同制度,释放碳市场联动效应
强化财税政策与碳市场协同。一方面,建立
碳减排专项基金,定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重点行业减排改造,例如支持钢铁行业氢冶金技术试点、水泥行业
碳捕集示范项目。另一方面,推行“
碳税—碳交易”联动机制,对未纳入碳市场的排放主体征收
碳税,税率与全国碳价动态挂钩,所得收入用于补贴控排企业技术升级;对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形成市场定价为主、税收调节为辅的双轨控排体系。此外,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给予
碳汇收益倾斜,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东部发达地区碳交易收益反哺西部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实现减排成本共担、绿色收益共享。
构建绿色金融支撑体系。碳市场的深度发展依赖金融工具创新与资本赋能。应鼓励开发碳资产证券化、碳质押融资等产品,允许企业以未来配额收益为抵押获取贷款。建立绿色投资者引导机制,将ESG(环境、社会、治理)指标纳入金融机构考核,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试点“个人碳账户”与金融授信挂钩机制,将居民绿色出行、节能消费等行为转化为碳积分,允许积分兑换低息贷款额度或信用卡优惠,培育全民参与的碳市场生态。例如,参考深圳“低碳星球”平台经验,将个人碳减排量对接区域碳市场,形成“个人减排—市场交易—收益返还”的闭环。
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融合。技术赋能是碳市场高质量运行的关键支撑。应加快区块链技术在碳排放数据存证中的应用,建立不可篡改的全链条溯源系统,覆盖从能源消耗到产品出厂的碳排放核算,降低第三方核查成本。开发人工智能碳价预测模型,整合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排放动态和国际碳市场
行情,为企业提供实时定价参考,提升市场参与者决策效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碳捕集、新能源耦合等关键技术,将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配额分配激励体系,例如对采用先进减碳技术的企业给予额外配额奖励,推动技术转化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
健全国际规则对接机制。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变革的背景下,需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兼容性。积极参与碳市场机制谈判,争取更多新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纳入国际碳抵消体系。建立碳边境调节应对机制,针对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措施完善出口企业碳成本核算体系,与东盟、非洲等地区碳市场开展配额互认与跨境交易,提升在全球碳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作者:顾光同,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