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市场机制,激活碳市场发展动能
构建多元化交易体系。当前碳市场交易主体较为单一、产品结构不太合理,需从主体扩容与产品创新双向发力。一方面,放宽金融机构、
碳资产管理公司及个人投资者准入,允许其通过现货交易、衍生品投资等方式参与市场。另一方面,丰富交易产品序列,比如在现货交易基础上,推出
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试点碳排放权远期合约,为企业锁定减排成本。此外,探索跨行业配额流转机制,允许钢铁、水泥企业与发电企业进行配额互通,利用不同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差异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强化
价格发现与风险防控。碳价是市场机制的“指挥棒”,需建立市场决定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
价格形成机制。依托全国统一
交易系统,整合电力、钢铁等行业供需数据,构建多维度价格评估模型,实时反映市场稀缺性。设立国家碳市场稳定基金,当碳价低于行业减排成本中位数时启动回购,高于合理区间时投放储备配额,平抑价格异常波动。同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风险预警系统,对单日成交量异常波动、企业集中囤购配额等行为实施分级预警,防范市场操纵风险,确保碳价合理反映减排机制。
推进跨市场协同联动。当前碳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分割、行业壁垒等问题,需构建“全国统一+区域协同+国际对接”的市场网络。在国内层面,加快地方试点碳市场与全国市场的整合,统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消除跨区域交易障碍。建立区域减排协作机制,比如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试点配额跨省市流转,平衡区域间减排成本。在国际层面,积极对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建立“碳价对标+配额互认”机制,避免国际碳壁垒冲击。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碳市场合作,推动我国
新能源项目减排量在国际市场流通,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