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普惠氛围渐浓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林水静2023-10-31 10:38

“从总量来看,我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解决100亿吨的碳排放,其中据中科院统计,53%是在消费端。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关注生产端而不关注消费端很难实现。这一方面体现在消费端碳排放量占比高,另一方面,公众消费端的碳减排和个人偏好的改变,还会倒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领域的转型。这意味着,占比53%的消费端碳排放还会影响占比47%的生产端碳排放。”
 
“总体来看,从评估到规划再到招标和平台建设,国家层面、地方层面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企业方面也逐渐接纳或带动员工进行碳减排,并且这一部分诉求正在逐渐增大,政府碳普惠平台纳入的企业案例也越来越多。企业的员工与用户同时也是城市的居民,将企业与政府两个平台有机结合,可形成合力带动公众碳减排。”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委员、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
 
近日,深圳首个以“碳普惠”为主题的深圳通智能服务站“深圳通&站”在深圳地铁14/16号线坪山围站(A-B出口间)揭幕试运营。该站的试运营将进一步助力深圳形成崇尚节约节能、绿色出行的社会风尚。从2015年广东省首次提出“碳普惠”概念,到如今手机中各种各样的记碳软件,碳普惠正逐渐渗入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碳普惠是一种自愿减排机制,是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并通过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场奖励等渠道实现其价值。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徐拥军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同,碳普惠是一种自愿减排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和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推广,对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从总量来看,我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解决100亿吨的碳排放,其中据中科院统计,53%是在消费端。”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关注生产端而不关注消费端很难实现。“这一方面体现在消费端碳排放量占比高,另一方面,公众消费端的碳减排和个人偏好的改变,还会倒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领域的转型。这意味着,占比53%的消费端碳排放还会影响占比47%的生产端碳排放。”
 
当前各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都在积极开展碳普惠工作。在政府方面,目前已有海南、广东、武汉、上海等省市出台碳普惠管理办法,提出社会公众可通过低碳生活方式积累“碳积分”并在平台上兑换相应的奖励。“总体来看,从评估到规划再到招标和平台建设,国家层面、地方层面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陶岚表示,“企业方面也逐渐接纳或带动员工进行碳减排,并且这一部分诉求正在逐渐增大,政府碳普惠平台纳入的企业案例也越来越多。企业的员工与用户同时也是城市的居民,将企业与政府两个平台有机结合,可形成合力带动公众碳减排。”
 
徐拥军举例表示,今年7月,全国首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探索创新,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围绕碳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打造园区碳普惠体系,建立起一套区域级的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为碳减排量供需双方架起桥梁。“苏州工业园区由政府统一统筹引导,通过搭建碳普惠平台的方式,将分散的分布式光伏统一集中起来,可以为政府今后调控及后续拓展交易形式提供数据服务与支撑。”
 
在商业模式上,碳普惠产品也层出不穷。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太保碳普惠平台通过平台测算、绿色问答等活动吸引了不少亚运村运动员等关注;今年7月,建设银行推出了业内首创的新能源车主平台——“建碳惠行”,可通过日常行驶积累碳积分,兑换各类权益,实现了新能源车碳减排量的计量、查询及兑换。
 
种种迹象表明,碳普惠发展氛围渐浓。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指出,当前多地推广碳普惠,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居民碳减排意识;另一方面,企业方也非常愿意参与碳普惠项目,来配合其商业推广活动。“未来全国碳普惠的项目发展会呈现区域性特征。各方要尽可能多地让碳减排惠及当地居民,以此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双碳’的减排中来,形成全社会统一的减排意识。”
 
徐拥军建议:“接下来,在政府层面,可适当采取一些积分、换购等补贴措施,并多多宣传,做好引导、教育和科普,吸引更多民众关注碳普惠。此外,碳普惠项目也要多多配套相应奖励机制,比如现在发展较好的蚂蚁森林,通过消费者碳排量兑换树木的方式,激发了消费者的参与度。社会各界可参照类似方式多多开发碳普惠项目,助力碳普惠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