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研究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网王向阳2020-01-20 11:20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政策建议

 
一要聚焦气候智慧型农业。财政支持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是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示范试验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通过秸秆还田、固碳减排、休耕轮作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植树造林、退牧还草、生产方式的调整,释放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潜力。通过地区减排合作机制和以市场为中心的碳交易机制,将减排效果转化成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农民增收能力与农业发展潜力。
 
二要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支农顶层设计。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支农顶层设计、增加财政支农投资,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投资需求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以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支农经验为参照,则2011-2030年中国累计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额外投资为3000亿-400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50亿-200亿元左右。由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种额外负担,所以主要应由政府来承担。对于中国目前的财力而言,是可以承担的。
 
三要尽快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支农试点方案。为了维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课题组在对东北等八个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影响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点关注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及东北地区;另一方面重点关注稻谷生产。拟将黑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川五省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财政支农试点地区。
 
四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体系。着力增强农民抵御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给予税收和补贴方面的支持。加强对与农业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相应的气象及其衍生和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台风和区域性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防御,完善天气与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系统。
 
五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科技能力。应适当向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研发项目予以资金倾斜,重点扶持能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项目,尤其是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最新技术。此外,还要强化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增拨农业科研经费。加大对农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培训,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大范围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的改变。
 
六要支持构建农业多品种市场政策模拟系统。中央财政应支持构建包括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和国际市场在内的政策模拟系统。目前,农业农村部实施的产业技术体系对单个产品市场的研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不同农产品之间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现实状况。课题组对中国多个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模型,如果上述地区被细分为更多的子地区,那么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的变动将会更有参考价值。
 
(作者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08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龚清:《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只会越来越重》,《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10月28日。
 
②胡璇子:《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未来》,《中国科学报》,2014年11月5日。
 
③林而达:《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④林而达、杨修:《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科学报》,2003年11月27日。
 
⑤刘强:《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下的农业之变》,《农民日报》,2018年8月27日。
 
⑥钱凤魁、 王文涛、 刘燕华:《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5期。
 
⑦施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民日报》,2015年12月19日。
 
⑧杨晓光、陈阜、刘志娟:《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第2期。
 
⑨王向阳:《中国政府农业投入体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