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献中|企业碳减排措施选择及动因研究

文章来源:财会月刊宋献中2019-03-04 11:04

企业碳减排措施选择及动因研究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一)案例背景
 
       电力A企业作为G省碳排放权交易第一批试点企业,旗下达到G省控排企业标准的电厂在2013年均参与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A企业是G省规模最大、发电量最多的发电企业,其碳减排工作受到管理层高度重视且成效显著。从典型性的角度出发,选取A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符合要求。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A企业于2008年完成组建,注册资本达230亿元,现有员工13000多人,是G省实力最强的发电企业。A企业规模庞大,集团下属全资、控股和参股单位达150余家,所属电厂34家。A企业将煤电作为核心业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发电业务,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493.6万千瓦。
 
       (二)数据收集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A企业的深度访谈,辅以文档(如新闻报道、社会责任报告等)以及实地观察。研究小组通过互联网收集了各大期刊、网站等媒体有关A企业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报道,并通过企业网站收集到内部文档,共获得1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
 
       在文档资料收集和阅读的基础上,研究小组于2016年7月前往A企业下属两家第一批参与G省碳排放权交易的电厂(SJ和SG电厂)开展访谈。SJ和SG电厂均为A企业的大型骨干发电厂,是A企业的减排标兵。访谈的对象包括SJ和SG电厂的财务部、经营部、环保部、技术部等部门负责人共10人次(详见表1),他们工作有一定年限,并且自从A企业加入G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一直负责相关工作,对企业加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后的经营及发展状况有较为充分和直观的了解,保证了访谈信息的充分、真实、可靠。研究小组事先说明了访谈的目的和意义,并向企业提供访谈参考提纲以供企业提前准备。访谈过程中,按照提纲框架逐个提问(详见表2),研究小组的多名成员同时记录,并在征得A企业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针对某些问题,研究小组成员会进行追问,在确认和补充重要内容的同时,尽量确保资料的丰富程度。对两个电厂的访谈时间均为三个小时左右。访谈结束后一天内,小组成员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反复核对,将访谈内容转换为电子版文档,最终得到总计约5万字的访谈资料。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三)编码分析
 
       根据Strauss等[19] 的内容编码分析法,本文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完成以下案例编码过程:
 
       第一步,把相关条目分成3大类别,分别是碳减排措施(B)、碳减排动因(M)和碳减排动因与碳减排措施的关系(M-B),一共得到191条有效条目。其中,碳减排动因类别条目为56条,碳减排措施类别条目为79条,两者之间关系类别条目为56条。
 
       第二步,对碳减排动因和碳减排措施这两个类别下的条目分别进行编码,提炼和归纳出子维度。提炼子维度的过程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三步:一是“贴标签”,把条目打散,对其进行简化和初步提炼;二是“概念化”,将标签化的条目进一步简练,赋予其一个可以代表现象的名字;三是“范畴化”,范畴是一组概念,把看似与同一现象有关的概念聚成一类形成子维度。概念和范畴的命名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访谈记录,有的是笔者自己的归纳总结。表3为碳减排动因(M)类别提炼子维度过程的示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第三步,采取与第二步类似的方法分别对碳减排动因和碳减排措施两个类别下的子维度进行归纳,得到动因和措施两个类别相应的主维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归纳出来的碳减排动因和碳减排措施的主维度,对二者的关系类别进行编码,得到9个关系维度。该类别的编码只考虑相关类别主维度之间的关系。 为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笔者主观认识造成的偏差,采取了两人多轮编码方式。研究小组两名成员分别通读全部案例资料,进行渐进式编码。若小组两名成员意见不一致,经第三名成员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通过对碳减排动因、碳减排措施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编码分析,本文将编码结果汇总如表4所示(维度的条目数反映了该维度的强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四、案例分析

       本文以G省电力大户同时又参与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A企业为例,对其碳减排情况和碳排放权交易状况进行访谈,通过整理编码处理后的一手访谈资料,归纳总结出驱动企业进行碳减排的动因,说明各动因是如何影响企业碳减排措施选择并最终影响企业相关决策的。同时,本文具体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A企业的影响,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践支撑,也为企业的碳减排决策提供借鉴意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