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减排企业的建议
第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碳减排能力。技术节能和科技创新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碳减排方式,因为它们涵盖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改造,能够实现大规模碳减排,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仅如此,技术节能和科技创新还推动了清洁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完善碳成本核算体系,健全碳管理制度。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新兴领域,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的成本核算体系。从成本会计的角度出发,碳排放成本的分类是碳成本核算的基础,也是各个会计期间、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碳成本对比的重要依据。核算时要将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从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各种要素中剥离出来,再进行归集。
第三,加大碳资产管理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碳排放权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金融工具,其“准货币化”特征不仅体现了金融资产属性,还具备金融资产的功能特性。碳排放权交易一方面是为了引导资金进入碳市场,企业可通过
碳金融手段盘活碳资产,并将其用于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自身的低碳发展和节能技术改造实现配额的盈余,再通过配额或减排量的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以此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更多的减排和技改项目,推进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2. 对政府的建议。
第一,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政府部门作为碳市场的推行者和监管者,一是应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包括加快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企业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和核查机构管理办法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为市场运行提供法律支撑,确保碳市场建设有法可依。二是应根据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例如允许配额缺口较多的企业进行大宗场外交易等,充分调动企业履约的积极性。三是应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提高企业违约成本。同时强化企业核查流程的统一与协调,加强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规范性管理。
第二,研制行业配额分配。碳排放水平与碳减排潜力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性,不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碳排放权交易框架下,不同行业成本上升的比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对于一些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节能技改空间相对较小的行业而言,它们通过增加节能减排投入获得的边际减排效果远不如其他节能技改空间较大的行业,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减排决策选择。因此,政府部门在确定配额分配方法时应更多地关注行业之间的差异。
第三,简化交易规则和程序。A企业的案例表明,国有企业审批的繁琐性和交易规则的复杂性会降低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简化交易规则和手段,推动市场交易管理办法出台,建设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结算系统等配套机制。例如针对有偿配额的拍卖,政府部门应增强拍卖信息的透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额外交易程序。此外,政府部门也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简化与碳交易有关决策的审批程序,让企业有动力、有意愿真正参与碳交易,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向减排和低碳转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主要参考文献
[1] 涂建明,李晓玉,郭章翠.低碳经济背景下嵌入全面预算体系的企业
碳预算构想[J].中国工业经济,2014(3):147 ~ 160.[2] Brouwers R., et al.. The initial impact of EU ETS verification events on stock prices[J].Energy Policy,2016(4):138 ~ 149.[3] 操群.碳配额、碳排放交易对短期企业价值影响分析——基于我国碳交易试点省市不同标准的比较[J].财会通讯,2015(16):33 ~ 35.[4] 苑泽明,李元祯.总量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3(11):8 ~ 15.[5] 张薇,伍中信,王蜜等.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4(3):88 ~ 94.[6] Anger N.,Oberndorfer U.. Firm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An empirical assessment for Germany[J].Energy Policy,2008(1):12 ~ 22.[7] Johnston D. M., et al.. The value relevan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llowan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related United States SO2 market[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4):747 ~ 764.[8] Clarkson P. M., et al.. The valuation relevan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nder the European Unio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5(3):551 ~ 580.[9] Saka C., et al.. Disclosure effects,carbon emis-sions and corporate valueJ].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2014(1):22 ~ 45.[10] Fornaro J. M., Winkelman K. A., Glodstein D..Accounting for emissions:Emerging issues and the need for Global Accounting Standard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9(208):40 ~ 48.[11] Kromer M. A., et al..Long-ter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petroleum reduction goals:Evolutionary pathways for the light-duty vehicle sector[J].Energy,2010(1):387 ~ 397.[12] Rubin E. S., Zhai H.. The Cos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for natural gas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6):3076 ~ 3084.[13] Gelmini A.,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actions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in the Italian power system[C].Tokyo: IEEE,2008:1 ~ 5.[14] Cormos C..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IGCC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J].Energy,2012(1):434 ~ 445.[15] 涂建明等.企业
碳预算的管理设计与制度安排——以发电企业为例[J].会计研究,2016(3):64 ~ 71.[16] 许士春等.环境政策工具比较:基于企业减排的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11):2351 ~ 2362.[17] 张嫚.环境规划约束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微观实施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5 ~ 70.[18] 刘贞,朱开伟,阎建明,施於人.电力行业碳减排情景设计与分析评价[J].电网技术,2012(6):1 ~ 7.[19] Strauss A., J. Corbin.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An overview[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22 ~ 23.[20] Bansal P., Roth K.. Why companies go green: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717 ~ 736.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广州510630;2.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广州510630;3.暨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广州510630;4.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州分所,广州5106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49)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作者简介
宋献中 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
专家组成员、全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各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和参编教材及其他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作为带头人的国家级“会计学”教学团队,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两次获得广东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三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曾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获评财政部2014年“十大会计名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