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涵与影响
与发达国家碳排放峰值自然而 然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是提前主动设置碳排放峰值目标,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关键排放部门的发展路径。从政策现状来看,目前中国实施的碳强度目标政策,虽有助于抑制碳排放增速,但对实现CO2排放峰值还远远不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完成和经济增速下滑,碳排放峰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逐渐减弱。一是工业化进程逐渐完成,工业增长趋缓降低了碳排放压力。2005年-2015年间,工业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 2.6%,随着快速工业化接近尾声,工业领域的增速将降至年均1%。研究显示,钢铁和水泥行业碳排放到2020年将稳定在2015年前后的水平。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排放峰值可能提前完成,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速度。二是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降减缓了碳排放增长压力。2014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7.4%,很多预测表明,未来5年将保持7%,2020年-2030年将降至5%-6%,2030年将保持在4%-5%左右,经济增速下降有利于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三是经济结构转型有利于实现排放峰值。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由重工业转向消费、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碳排放压力就会下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正在进行的能源结构转型,也为实现碳排放峰值奠定了基础。一是碳强度趋势正在发生改变。2007年-2011年,我国碳排放每年增长6%-11%,经济增长7%-10%,但是2012年排放增长不到3%,经济增长7.5%。有研究提出,2020碳强度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可以超额完成。二是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0多年来,我国煤炭消费首次出现下降,碳强度下降目标推动削减煤炭以及向污染开战也是重要因素。我国可能会提前完成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将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65%左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控制排放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以及企业和居民产生的不利影响。总体上看,控制碳排放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经济发展速度,对产业、技术、生产与投资等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对城镇化的模式和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即便是发达国家,也非常关注控制排放引发的经济社会风险。英国主要从产业竞争力和电价上涨两个方面评估控排政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其主要结论,一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容易产生竞争力风险,从而失去优竞争势;二是控排政策提高化石能源和电力消费成本,推动电价上涨,导致典型家庭能源支出增 加。因此,我国碳排放峰值相关政策的设计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考虑控排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造成的风险,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引发严重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