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部分地方的不积极,PPP也遭遇了社会资本的冷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一项针对11个省的PPP项目调研情况显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大部分是政府和国企,特别是和央企之间的合作,真正的社会资本极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政企之间的不对等,是造成政热企冷的最关键因素。”刘立峰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正是这种不对等,有的政府可以任意改变协议内容,加大了社会资本合作的风险。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社会资本不愿介入的另一个原因是盈利预期的不同。刘立峰认为,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项目缺乏理性,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PPP。比如,在县一级建体育场,根本达不到能支撑企业盈利的使用量,盈利空间极其有限,企业自然不感兴趣,而且一些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投资回报低的公益性项目推给社会资本。这样的错位,自然备受冷遇。
此外,财政部提出,财政的可行性缺口补助和合理利润率相关,目前的很多项目的收益率最多不超过8%。由此,设定利润上限,也可能是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原因。
而且,就算只有8%的稳定收益,地方政府也未必能满足这一预期,比如价格方面,市政基础设施大多涉及价格,既要满足社会公益需求,又要满足市场化水平,对于政府来说是个两难——片面压低价格水平,就难以弥补成本,达不到收益平衡点。因此,尽管很多企业认为PPP是块大蛋糕,有前景,但政策风险太大,只能望而却步。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刘立峰认为,地方政府不能以甩包袱的心态来做PPP,而是要有长期打算,静下心和社会资本谈,给对方相应回报,让其有稳定的收益预期才行。即使政府补贴的财力有限,也应该在其他方面适当给社会资本一些利益,比如土地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在乔宝云看来,一个企业能持续稳定地保持8%的利润,其实已经相当可观,但如果这样的利润还不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政府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可能是信用问题,也可能是治理能力出了问题。
“PPP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倒逼政府改进自身的治理能力。”因此,乔宝云建议,一是将PPP写入中长期预算,对于各个时期的政府支出有较为长期的计划;二是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将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公开。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对政府融资造成一定困难,但只有面临“破产”的压力,政府才会更下力气去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