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机制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章来源:易碳家期刊贾康2014-10-04 22:53

 
  改革开放30多年间,城镇化从初期的10%出头,走到官方现在宣布的53%的水平,差不多上升了40%。实际上,现在官方宣布的53%,是把已进城居住半年以上的所有居民,都算作完成了城镇化的社会成员。其中大概有2亿出头的人口,虽定居在城镇,但未取得和具有城市户籍的市民一样的待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没有体现。要把歧视性的状态改变为一视同仁的市民化,还需可观的投入,城镇化的具体要素必须配上去。
 
  在内部,领导承认的真实城镇化的水平也就是40%这样子,以这个水平计算,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要到70%左右的高位才会转入低频发展阶段,因此,我们现在还处于城镇化方兴未艾、加速发展的时间段。如果是今后每年上升一个点,从40%-70%,还要走30年。我们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至少还有20-30年。
 
  随着中国真实城镇化水平一路走上去,一方面是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很多的矛盾凸显。官方的表述是以人为核心,不要去强调市民与非市民的区别。实际针对的问题,是有一批人没有得到市民化待遇。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投入天文数字,增加有效供给,这些无法一蹴而就,但必须在顶层规划和顺应市场的同时,努力寻求相关条件最终到位。城镇化所需要的投入,从数量级来看,有关领导人曾经提出过40万亿的概念,民间也有这样一些说法,网上一些反应说,是不是太猛了,后面是否还要大跃进。从我的角度讲,我认为40万亿可能说得比较保守。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大概还有4亿人口要从农村转入城镇区域定居。按一个人配10万块钱,静态的城镇化成本就是40万亿,而据我观察,农民市民化人均10万的成本是打不住的,因为未来几十年陆续要做这种投入,现在的钱和未来同样数值的资金完全不是一个实际的水平,而如果一个人静态算15万,那么就是60万亿的数量级资金。所以,40万亿绝对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今后农民市民化陆续要到位,相关投入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这显然不是政府靠自己的财力能够解决的。
 
  同时,中国未来又伴随的是一个老龄化的时代。现在,上海已经非常明显地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从全国来看,相关的指标也显示了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伴随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什么?15年后,中国人口红利迅速消失,人口老龄化的投入,会突出体现在老龄人的护理、保健相关的各种硬件和软件上,比如养老的设施、园区,以及护理人员,综合在一起。这个现实需求非常巨大,也是天文数字。从数据算,大概2030-2033年是整个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年度支出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出现后,会慢慢收敛,再经过很多年发展,才会回到相对低频的状态。这条曲线非常清晰地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时间序列上。
 
  在考虑中国公共部门可能出现的、未来几十年内的最大的压力时,很多学者都指出,这种压力绝不是现在看到的从基础设施到公共工程的地方债欠账,真正有威胁的是,今后几十年一路展开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与之伴随的,是中等收入阶段走向更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可能要超前于政府供给能力的持续压力过程。
 
  直截了当地说,到2050年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的过程,就是我们处理城镇化和老龄化、如愿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断实现,又使整个国家综合国力按现代化的趋向一路提升的过程。
 
  因此,相关各种各样的投入,一定需要我们打开思路,现在最重要的概念,是完成几十年内的持续投入所伴随的机制创新,落到了PPP身上。PPP不仅是融资机制的升级,更是管理模式、综合绩效升级的必然选择。
 
  从城镇化和老龄化对政府的压力来看,PPP可以明显减少财政支出的压力,提升政府现代国家治理水平,令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在很大规模上调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对老龄化的公共服务这样一些有效供给,使政府真正表现为一个走向现代国家治理的称职的政府。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看中的正面效应。我们设想一下,现在十八大之后的决策集团,在统领全局的视野上,看到了通过PPP可能给出的这样一种支撑力,他们理所当然应重视这个命题之下的创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