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应用‘光能+空气能+电辅热’三联动供热装置,取代传统燃煤锅炉为原油加热,单个站场每年可节省燃煤500多吨。”8月初,记者驱车来到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1号集输站,该厂副厂长兰晋介绍,“目前该供热装置已在油气田成功应用47套。”
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所辖油气田是典型的特低渗、致密裂缝性油气藏。地表地貌沟壑纵横,井站场高度分散,无法形成完善的集输系统,井站场普遍远离地方电网,加上沟深坡陡,生产管理难度大。近年来,该厂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丰富的优势,深挖优质风、光、热等
新能源潜力,实现多元化
绿色转型,推动节能降碳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获
绿色工厂相关的荣誉称号10余项。
“一体化加热” 减少燃煤用量
“长期以来,井站场用燃煤锅炉加热原油脱水是常规做法,存在能耗高、热效率低等问题。”兰晋介绍,“开展煤炭减量替代,推进光、热等新型绿色用能方式,成为必由之路。”
依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评定,该厂所属生产工区具备“较为丰富”等级的光伏资源,以及潜力巨大的“空气能”资源。
“我们通过统计历年环境温度曲线、太阳总辐射量等关键数据,卡准加热设备使用范围。”采油一厂物装与地面工程部经理朱晋介绍,综合考虑设备运行稳定性、经济性、
碳排放等特点,按照“低温天气保生产、高温天气多节能”的工作思路,确定应用“太阳能板+空气源热泵+电加热棒”一体化加热流程,发挥不同加热设备
节能减排优势。
“像这样一套机组装置,夏季主要依靠太阳能板供热,春、秋季太阳能板与空气源热泵混合供热,冬季空气源热泵与电加热棒混合供热。”朱晋介绍,“按照‘按需供热、随温启停’的原则设定设备梯度启停参数,充分发挥光热、空气源热泵节能降碳潜力。”
经过近几年的批次推进,截至上半年,已累计淘汰39台燃煤加热炉,安装空气源热泵2664千瓦,安装太阳能板1120平方米,累计减少煤炭使用量1.8万吨。
“风光发电”降低用电成本
“油区用电成本高,我们积极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转型,形成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兰晋介绍。
他们将工区丰富的风光资源纳入综合开发部署,工区日照辐射强度为1573千瓦·小时/平方米,属光能资源丰富地区,年均风速7米/秒,属风能资源二级地区。
为充分挖掘光伏资源和土地资源潜力,他们按照“在平面上展边、在纵向上扩界”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边角废料”,使其成为“增绿创效”的前沿阵地。
同时,他们在集中处理站创新应用立式追光加热器,把集热镜面架高,将光热系统占用空间由横向调整至纵向,使追光光热系统装机功率达1.6千瓦/平方米,是平面板式集热器的2倍,单位装机功率加热效率提升78%。
“截至目前,我们先后建成10座分布式光伏电站、1座风机电站,装机功率1.6兆瓦,年发电量182万千瓦时,减少了碳排放。所发绿电不但满足自用,而且可上网外销创收,每月增收1万多元。”朱晋说。
“零散气回收”实现节能减排
在传统的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零散天然气回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我们建立全流程密闭回收工艺,围绕偏远井试气、生产两个阶段优化配套设备,充分挖掘‘附加能源’的经济价值。”该厂采油管理三区经理梁臣说。
他们推进试气采气一体化,在试气见产前完成管线敷设、回收设备配套建设,做到见气即投产。C2-P1井依据测录资料,提前制定日配产2万立方米的投产方案,见气前已完成地面配套设施建设,在试气放喷阶段即进行生产,累计回收气量94万立方米,实现颗粒归仓。
油区沟壑梁峁,他们根据不同气井道路交通、产能、管网敷设差异较大情况,建立了“LNG小集输型、CNG小集输型、CNG单井橇装型、CNG橇装移动回收型”4种非管道气回收方式,显著提高了零散井开井率和生产效率,天然气产量同比提高35%,开井率同比提高40%,生产效率同比提高6.5%。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