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居高不下 成本挑战凸显 全球建筑脱碳有待“绿色激励”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碳交易网2025-08-07 12:57

    近日,欧盟委员会结合去年制定的《建筑能源性能指令》提出最新建筑脱碳一揽子措施,表示将制定一条提高建筑能源效率、降低建筑行业排放的发展路径。欧盟委员会指出,欧盟境内约有85%的建筑建设于2000年以前,其中75%能源性能相对较差,提高建筑能源性能将是实现经济脱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全球建筑和建造领域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整体排放的34%左右,各国老旧建筑更新、建筑供应链脱碳等方面行动相对缓慢,建筑行业脱碳道阻且长。在业界看来,推动建筑领域加速脱碳,不仅需要扩大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更需要合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多国提出建筑节能目标
 
  “欧洲有超过一半的天然气消费都在建筑中发生,建筑行业也占到欧盟能源排放的40%左右。提高建筑行业能源性能对于达成气候目标至关重要。”欧盟能源和住房专员丹·约根森表示,“更为高效的建筑将带来更低廉的能源账单,也将提高生活质量。”
 
  为此,欧盟委员会提出,将通过修改建筑物能源性能要求、建立存量建筑数据库等措施推动境内建筑减排,提高建筑领域能源效率。实际上,早在2021年欧盟就明确将建筑行业定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行业之一;2024年5月,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正式实施,欧盟各国需在2026年底前提交国家建筑更新计划。
 
  近年来,全球各国相继制定气候目标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从原材料生产到建筑运行,建筑全产业链脱碳被视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一环。202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制定未来10年绿色发展目标,提出从2030年起,80%的新建筑须为超低能耗建筑。今年5月,我国也发布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将大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同时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此外,比利时、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也纷纷开启城市绿色低碳改造,建筑降碳实践案例也有所落地。
 
  ●速度较缓仍需扩大范围
 
  尽管多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但业界人士指出,面向既定气候目标,建筑行业脱碳行动速度仍显缓慢,加快行动或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所在。
 
  “全球范围内实际上仅有不到1%的存量建筑能实现零碳排放。”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中心可持续城市项目全球建筑环境负责人Roxana Slavcheva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考虑到建筑材料和施工阶段的隐含碳排放,这个数字甚至远小于1%。过去5至10年内,新建筑达成零碳的比例约为5%,而现有气候目标要求将这一数字提升到100%,这意味着现实和目标之间还有巨大差距。”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建筑建设状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当前建筑行业脱碳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整合可再生能源,解决隐含碳排放问题等,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亟需升级建筑能耗设计,采用热泵等高性能系统,同时新兴经济体也应针对老旧建筑制定相关标准,通过能源法规强制实施改善措施和政策。
 
  脱碳路径虽然明确,但Roxana Slavcheva提醒称,前期相对较高的投资成本仍是一大挑战。“不论是存量建筑改造还是新建建筑脱碳,投资者可能仍认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尤其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这一挑战或尤为明显。”
 
  ●政策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面对诸多堵点,上述报告认为,全球各国应“解锁”更多建筑节能投资,主要排放国应该利用公共资金和鼓励私人投资,各国政府也应确保绿色融资充分核算碳成本和建筑脱碳的社会价值。到2030年,要达成既定减排目标,针对建筑领域脱碳的投资规模应从当前的2700亿美元提升至5220亿美元。
 
  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全球气候项目主任暨中国区首席代表刘强建议,在推动城市和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一是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立碳管理的思维,既要减少运行碳排放,也要推动上游钢铁水泥等高碳部门的低碳转型;二是发挥好财政、金融及市场手段的作用,去探索解决低碳改造面临的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三是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把各地区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解决方案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Roxana Slavcheva则强调,一方面,各国应继续鼓励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措施的投资;另一方面,更需要关注建筑排放的源头环节,诸如材料采购、施工过程等,并在低碳建筑材料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前沿研究成果规模化,为市场提供正确的激励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是重要力量,中国绿色金融还有可观的扩容空间,将更加有效地支撑绿色低碳城市更新。
 
  基于我国建筑排放现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倪江波认为,应加快老旧建筑改造,创新节能降碳机制,完善政策与金融支持,学习消费端发力经验,共同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促进建筑业低碳转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