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薄雾还未消散,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干部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着将舒未舒绿叶上努力稳住“脚步”的露珠,轻抚着枝条上迫不及待探出“脑袋”的新芽,大家脸上不由得露出喜悦之情。
今年是宁洱县入选首批国家林业
碳汇试点县的第三年,也是该县纪检监察机关探索“纪检+”护航“
碳汇+”模式的第三年。
林业碳汇,简单来说,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相关举措,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之一,林业碳汇可以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其中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于宁洱而言,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完成森林经营性碳汇目标任务,同时扎实推进造林碳汇发展,都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地推动林业碳汇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如何更好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增汇关键技术集群的宁洱方案?紧盯宁洱县林业碳汇试点工作待解必解问题,结合清廉云南建设政治监督“护航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等部署要求,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靠前监督、跟进监督、全程监督,着力发现并解决不担当不作为、贯彻执行上热中温下冷、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等问题,护航试点工作高效推进。
监督推动下,各职能部门主动“加单”、积极作为。宁洱县林业和草原局与
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构建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搭建起科研与技术转化的
平台;县投资促进局着眼“零碳产品”打造,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帮助更多企业落户宁洱;县自然资源局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着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在此过程中,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探头”作用,强化对行业部门的常态化监督,严格督促县林业和草原局修复遭受小蠹虫病害的退化林4000亩,建设退化林修复稳碳增汇示范基地,在促成森林抚育项目落地宁洱中实现亩年均增汇0.466吨碳汇量,下好促进林农经济发展的“先手棋”。
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是态度,也是方法。在前期督促整改、向好发展的基础上,让本地区从森林“富碳”转化为林农“富账”,真正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了宁洱县必须做好的新的重点工作。
县纪委监委深思细研,以片区协作为抓手,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压实工作责任,特别是针对生态价值转换效率不高、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深入实地调研,督促行业部门制定“一县一业”特色产业部门任务清单,建立“溯源+
碳足迹”体系。通过监督助力和多方努力,目前,宁洱县“宁小豆”咖啡已经成为国内首个拥有
碳中和认证、
碳足迹追溯的咖啡品牌。
产业发展有了起色,还要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宁洱县纪委监委的督促推动下,相关职能部门强化问题导向、服务导向、争先导向,发展林下产业,通过森林增汇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滇橄榄、甜菜、香椿、滇黄精、冰球子等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现已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5亿元。
“碳汇+”擦亮了宁洱生态环境的
绿色名片,“纪检+”赋予宁洱发展环境的“清风底片”。截至2025年5月,宁洱县已完成碳汇交易63单,60余户农户享受到了首批碳汇收益分成。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