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
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
绿色发展动能。可以说,“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十五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攻坚期,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亟需能够从根本上重塑发展逻辑、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增长的新范式,
绿色生产力正是这一范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发挥绿色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绿色转型。绿色生产力旨在从源头上推动产业结构“变轻”“变绿”,在过程中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产出上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为破解“发展与减排”矛盾提供了关键路径,成为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核心支撑。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筑牢清洁低碳根基
能源活动的
碳排放是“双碳”战役的主战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石,也是绿色生产力最核心的赋能领域。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兼顾规模的扩张与质量的跃升。构建以智能电网、抽水蓄能和先进电化学储能为支撑的柔性调节体系,化解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难题,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鼓励工业园区、商业楼宇乃至家庭建设“光储直柔”一体化系统,将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区域自给能力。
全面提升能源效率。深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能效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挖掘全流程节能潜力。在工业领域,推广超高能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节能即降碳”。在建筑领域,大力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和屋顶光伏系统。在交通领域,加速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普及,并配套建设智能充电网络和加氢站。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节能审查与监察,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对于现阶段仍发挥“压舱石”作用的化石能源,坚持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燃烧与转化技术应用,降低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扩大
页岩气、煤层气开发规模,发挥其作为过渡能源的桥梁作用等等。
推动全链转型进程,提升绿色发展质效
绿色生产力绝非孤立于产业体系之外,必须深度融合于实体经济中,驱动全方位的绿色低碳转型。
传统产业“绿色化”。加快工艺流程创新,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电炉炼钢、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氢能冶炼等低碳技术替代传统工艺。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应用,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废钢、废塑料、工业固废等资源的高值化循环利用,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的闭环体系。
新兴产业“高端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推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数字化赋能新兴产业,加快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等在能源管理、智能制造、绿色交通中的深度融合,打造低碳技术赋能新范式。
供应链“低碳化”。推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建立绿色采购、绿色物流与绿色回收体系,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强化重点行业供应链
碳足迹管理,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供应商认证。依托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实现碳数据透明追溯,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低碳供应链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将低碳要求传导至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各环节,实现产业链整体能效提升与排放下降,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国民经济的“含绿量”和“含金量”。
打造绿色科技引擎,激活创新驱动势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绿色生产力最活跃的源泉。实现“双碳”目标,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竞赛。
加快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储能技术突破、智能电网优化等前沿领域,集中攻关高效光伏、海上风电、可控核聚变钙钛矿光伏、固态电池、绿氢制取与应用等核心技术,实现原创性突破,抢占全球绿色科技制高点。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加快绿色前沿技术攻关。
强化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建立绿色技术中试
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完善绿色技术评估、交易和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用协同转化,打通成果转化堵点。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依托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带动绿色技术链整体升级,提升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度,切实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构建绿色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产业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加大财政金融对绿色科技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绿色技术治理,推动标准互认与技术共享,提升我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构建制度环境框架,完善激励相容机制
良好的制度设计能够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引导生产要素向绿色领域汇聚,让绿色从“成本项”变为“效益项”。
健全碳定价机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优化配额分配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与
价格发现功能,让
碳价真实反映环境成本,激励企业减排。探索
碳税与
碳交易协同路径,形成显性
碳价信号,倒逼企业减排创新。适时推出
碳税试点,与
碳交易形成互补,在高排放、低替代成本行业
试点,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导资本流向低碳项目和企业。为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避免“一刀切”带来的风险。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推进企业碳足迹核算与金融产品挂钩,提升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支持设立区域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
建立碳排放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覆盖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体系,明确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边界,推动标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应用。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管,将碳排放要求纳入项目准入、环评和能效评估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政府采购挂钩,引导消费端选择低碳产品。完善数据监测与核查机制,提升碳排放统计的准确性与透明度,为政策制定和市场运行提供可靠支撑。
任何宏大的变革最终都需要落脚于人的观念与行动。绿色生产力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鼓励消费者优先选择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等低碳产品,推动形成绿色消费风尚。完善绿色产品标识体系,提升认证公信力,增强消费者信任感。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通过积分奖励、税收减免、补贴优惠等方式,降低绿色消费成本,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发展公共交通,倡导步行、骑行和共享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强化全民行动参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气候变化与低碳知识,将绿色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推动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低碳生活创建活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推广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深化“光盘行动”、节水节电等社会运动,营造全社会崇尚绿色的新风尚。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全面推行绿色采购和节能管理,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党政机关要率先创建节约型单位,严格执行
节能减排标准,推进无纸化办公和绿色采购。国有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战略,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推动重点城市开展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路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任务艰巨繁重。只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一定能够跨越转型阵痛,迎来发展与减排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未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作者:梁嘉宁(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罗琼(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