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金砖国家集团再次发布联合声明,明确反对欧盟单方面推进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称其为“惩罚性、歧视性且违反国际法的
绿色保护主义”。这份措辞强烈的声明不仅代表着新兴经济体对全球贸易秩序的共同关切,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全球碳政策的博弈正在升温,而处于跨境物流链条核心的中国航运企业将成为最早感受到冲击的环节之一。
CBAM争议背后:航运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CBAM扩围在即
碳成本或将外溢至航运端
虽然CBAM目前主要聚焦于钢铁、水泥、铝等高碳产品,但2025年下半年欧盟将提出扩展至下游产品的立法建议。只要货物最终流向欧洲,运输环节便无法与碳责任完全撇清:
● 船东、货主将被问责更多排放数据;
● 船期、航线规划将受到碳风险因素制约。
CBAM与EU ETS形成双轨压力,使得航运企业在
履约之外,还需协助客户完成出口端的碳合规链路,管理难度大幅提升。
全球规则博弈升级
航运成“气候政策外溢”的第一受体
金砖国家此次的表态,明确了发展中经济体对欧盟单边气候规则的抗议与抵制,指出其破坏多边协作、增加贸易壁垒。这意味着:
● 中欧航线上的合规复杂性将持续上升;
● 一旦欧盟与金砖国家之间产生碳争端或制裁反制,航运公司首当其冲;
● 非技术性贸易壁垒(NTB)会转化为运营与碳履约成本。
尤其是中国航运企业,既要面对欧洲客户提出的
碳足迹追溯需求,又要在政策层面谨慎处理潜在的制度对撞。
航运履约不等于贸易豁免:
中国企业必须主动“站稳碳门槛”
有观点认为,CBAM针对的是货主、出口商,航运企业只需做好船舶
碳排放合规(EU ETS)即可。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
✅ 碳履约记录将直接影响客户选择,碳强度高、数据管理差的船舶将被边缘化;
✅ 货物端若碳信息不全或不匹配,运输端责任难以撇清,可能需协助补交资料、协助解释报告;
✅ 未来欧盟规则演进方向或将直接纳入运输责任,如船舶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船公司气候评分体系等。
因此,航运企业应尽快构建自身碳履约与碳合规能力,主动化解潜在风险。
太铭航运建议:
用专业合规力对抗国际碳风险不确定性
作为国内领先的航运碳服务商,太铭航运提醒广大航运企业: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