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让转型金融服务高碳行业绿色蝶变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王林2025-07-27 10:15

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绿色经济研究负责人陈济日前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对高碳行业而言,低碳转型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转型金融致力于推动高碳行业、企业及经济体逐步实现低碳化,针对的是“转型”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处理棕色存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阶段,钢铁、水泥等传统高碳行业面临较大减排压力和迫切“绿色转身”需求。4月,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第二批航运、化工等七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制工作也在推进中。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核心关系是什么?“双碳”目标下,二者如何衔接并协同发力助力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围绕这些问题,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绿色经济研究负责人陈济日前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给出自己的看法。
 
转型金融
 
主要瞄准棕色存量处理
 
中国能源报:支持钢铁、水泥等碳密集型行业低碳转型,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定位存在哪些根本差异?
 
陈济:对高碳行业而言,低碳转型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在助力这些行业转型过程中,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在节能技术、能效提升等领域存在重叠,但本质上绿色金融关注“纯绿增量”,转型金融聚焦“存量改造”,两者核心区别在于“投新”还是“改旧”。
 
也就是说,绿色金融主要作用于“提升绿色增量”,投资已具备环境可持续性的项目和资产的金融产品,比如可再生能源、节能基础设施、循环经济等。转型金融致力于推动高碳行业、企业及经济体逐步实现低碳化,针对的是“转型”这一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处理棕色存量”。
 
具体而言,转型金融是通过向钢铁、水泥、陶瓷等碳密集型行业提供资金支持,着力解决当前向低碳生产和替代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融资缺口,这些行业需要制定长期战略来逐步淘汰碳密集型生产流程。实践中,在碳密集型行业,每家企业技术路线不同,能效和碳排放现状不同,向零碳或者碳中和长期目标转型的技术路线和节奏也会千差万别,这就使得金融如何精准支持到真正的转型活动面临巨大挑战。这也是金融支持“棕色存量改造”与支持“绿色增量提升”的主要区别。
 
高碳行业转型资金
 
需精准配置
 
中国能源报: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已形成标准化目录,针对转型金融的标准和激励机制仍不完善且缺乏统一框架。在您看来,当前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的难点和挑战是什么?政策层面应如何设计才能促进两类金融工具协同发力?
 
陈济:高碳各行业转型路径差异大,需要明确“可转型”与“不可转型”活动边界。钢铁、化工行业需要提效、电气化并辅以非电清洁能源,原料端需要解决煤炭或天然气伴生碳排放,水泥行业则需要应对工业过程碳排放。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各技术环节是否可以转型,例如钢铁高炉炼铁转电炉炼钢环节可以转型,但是烧结/球团目前没有减碳替代工艺。
 
基于此,高碳行业转型所需要的标准不仅要做到清晰,还需要可量化且动态更新。对高碳行业而言,脱碳技术路线虽然多元,但大多成熟度较低,难以建立量化减排标准,亟需清晰、可量化且定期更新的减排路径。
 
然而,在实践中,地区差异致使制定全国统一的普适性标准面临很大困难。高碳行业转型路径、技术成熟度与减排潜力差异大,叠加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迥异,普适性标准制定极难。界定“实质性转型活动”并防“洗绿”,需在平衡环境效益、技术可行性、经济成本及社会影响。
 
在政策层面,要厘清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边界和可支持范围,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同时借鉴绿色金融的经验,构建转型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引导资金精准配置。财政政策激励方面,对符合标准的转型金融产品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并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评价结果与机构考核挂钩。货币政策激励则要强调差异化,既能够适应不同高碳行业的转型差异,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差异设定对不同行业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投放规模和时限。
 
权益投资和碳金融
 
作用愈发凸显
 
中国能源报:当前,转型金融实践大多发生在债权融资领域,比如信贷和债券。在您看来,权益投资能否在转型金融领域发挥作用?
 
陈济:权益投资在我国转型金融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项目、技术三类转型资产中,相比信贷和债券,权益投资更加灵活,与企业匹配度较好;紧信用背景下,权益融资可以避免增加融资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财务负担;权益投资可以通过尽责管理等,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假转型风险;权益投资可发挥耐心资本优势,支持大量尚未成熟的新兴低碳技术创新。
 
尽管有这些优势,但是权益投资参与转型金融实践确实也存在一些挑战,最核心就是对“双重底线”的坚持。“双重底线”是既需要将转型目标纳入投资策略,还要追求不低于甚至超过市场基准的投资回报。如果无法兼顾“双重底线”,牺牲转型目标的后果就是支持了被投企业的假转型,即资金滑向棕色资产。因此,我国的转型金融体系建设也应该为赋能权益投资者坚守“双重底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鼓励转型企业更系统地披露转型目标和活动,激励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更积极地参与转型投资,调整、完善投资回报评价标准,并适当拉长投资回报考核期限。
 
中国能源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于今年3月发布,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随着碳市场扩容,转型金融如何通过与碳市场联动,进一步助力高碳行业转型?
 
陈济:从经济学含义上看,碳市场扩容和更加活跃的碳市场有助于降低更多高碳企业的“转型溢价”,推动高碳企业进行低碳转型。今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标志着我国碳市场从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协同管理过渡。此次扩容后,全国碳市场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新增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总量比例从45%跃升至60%以上。碳配额作为控排企业重要碳资产,其价值将随着碳市场扩容进一步凸显,并促进转型金融的发展。
 
首先,高碳企业获得的碳配额或者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作为碳资产有可能转化为融资担保品,用于撬动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服务;其次,碳市场的定价功能使金融机构能更精准地评估项目的环境效益,为转型金融的贷款审批、利率定价提供数据支撑;再次,碳金融衍生品为转型金融提供了“风险缓冲器”,可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冲其在转型过程中碳资产价值受碳价波动而产生的影响,降低转型项目的收益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参与转型金融活动的意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