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高碳行业转型 银行创新实践与标准建设并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碳交易网2025-07-07 13:18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一场金融支持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的实践正在银行业展开。从威海银行推出的“可持续挂钩节水贷款”到兴业银行落地的铝业转型贷款,银行为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多家银行落地转型信贷
 
  青岛某热电公司承担着城市供热“毛细血管”——供热二次网及换热站的运营维护工作。为响应城市发展需求,该公司正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工程,通过引入智能调控设备和先进节能技术,着力降低热损耗,提升供热效率。
 
  威海银行青岛分行创新推出“可持续挂钩节水贷款”,以2.7亿元授信支持该企业节能改造。该产品以“水效”为核心挂钩指标,设置科学的考核周期与标准,将企业考核期内单位耗水量较基数下降百分比与利率优惠挂钩。
 
  在转型金融领域,银行业积极探索转型信贷创新实践。以兴业银行近期落地的铝行业转型贷款为例,该行向山东滨州某铝业公司发放贷款2亿元,用于企业绿色转型运营,该产品采用“转型评价+利率挂钩”双机制:一方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企业主体开展转型规划评价,另一方面将贷款利率优惠与企业氧化铝、电解铝等主要产品的能耗表现情况挂钩,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激励企业自主减碳,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近年来,兴业银行持续加大对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投向转型领域绿色融资规模达1927亿元。
 
  转型信贷产品规模待上量
 
  转型金融是在“双碳”目标下,对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主要聚焦于支持高碳行业按照全球或区域的气候目标和路径进行有序转型,为高碳行业大规模融资提供了新选择。“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在支持范围内不能完全满足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碳行业转型的融资需求,绿色金融主要聚焦于绿色或近零排放的领域,而高碳行业的碳排放下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近零碳或零碳的目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目前国内创新的转型金融产品以转型类债券及信贷为主,债券产品占比较高,信贷产品还未进入规模上量的阶段。“与绿色金融的产品体系相比,目前转型金融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中信银行资产负债部高级经济师朱毅说。
 
  据中诚信绿金梳理,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于2021年兴起,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代表的不限募集资金用途类产品率先推出,这类产品通过设定与低碳转型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入财务激励/惩罚机制与其挂钩,以刺激融资主体的转型发展。此后,随着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市场上逐渐涌现出各类转型金融贷款产品,这类信贷产品相较于一般信贷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利率优惠。
 
  不断完善转型金融标准
 
  中诚信绿金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碳或零碳的项目中,对于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方面的投资远远不足,这方面资金缺口巨大,这意味着转型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寻找业务增长点的新抓手。高碳或难减排产业往往是支柱或重要产业,其转型需求大,同时也伴随着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的连锁效应,因此转型金融体量大、发展潜力大。
 
  然而,当前转型金融发展面临标准体系不完善的制约。业内人士表示,转型金融需要量化指标和阈值评判,而目前仍缺少全面、系统、普适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针对这一问题,政策层面正在积极推进。4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明确了转型主体的认定条件,以有效满足传统高碳领域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合理必要的资金需求。目前这几项标准正在部分地区试用。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王信表示,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的航运、化工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