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该部发布会上透露的信号。
	 
	我国碳市场由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其中,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开市。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碳市场首次扩围。
	 
	据悉,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在加快建立更多行业的
方法学体系,并面向社会长期征集相关意见。
	 
	今年8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对强化全国碳市场政策工具功能,提升市场活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等作出了部署。“十五五”即将启幕,我国碳市场未来将如何发展?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十五五”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夏应显表示十五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后,将通过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有效压实企业减排责任,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据了解,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都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将
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的生活经营活动。有的企业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的优化实现了配额的扭亏为盈。碳市场的收益还能反哺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转型。
	 
	夏应显说,全国碳市场扩围将会驱动更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节能技改、提升管理效益等方式,减少碳排放,进而带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和投资,为重点排放单位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
	 
	据统计,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在前两个
履约周期发电行业的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人民币,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之后,行业主体更加多元,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跨行业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
	 
	碳价受市场影响,波动属正常现象。夏应显表示,未来将逐步收紧配额。加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提升配额的稀缺性,推动
碳价更精准,更全面反映我国的减排成本,为重点行业结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加明确的
价格信号。
 
	 
	加快扩大市场支持领域,高标准构建自愿碳市场方法学体系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旨在鼓励各类主体自主自愿地采取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产生的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后,通过市场来出售,从而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
	 
	生态环境部近期就多项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将减排行动从二氧化碳扩展到强效温室气体。
	 
	今年,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开放了方法学建议的长期征集的窗口,以汲取各行业智慧,加快方法学编制工作。目前,已公开征求油田气回收利用,农林废弃物处理、电气设备六氟化硫的回收净化、中深层地热、盐沼和海草床
碳汇等10余项方法学意见;研究制订淤地坝
碳汇方法学,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计算方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自愿碳市场现支持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等6类项目开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登记31个项目和1504万吨的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累计成交量达325万吨,成交额2.7亿元,为一批降碳效果好但减排成本高的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我们将坚持通过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激发全社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积极性,推动实现了生态价值转换。”夏应显说,将加快扩大市场支持领域,高标准构建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方法学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探索低碳、零碳乃至负碳的先进技术。健全完善数据质量的监管机制,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
碳信用产品。同时,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丰富交易主体的类型和数量,加强市场的交易监管,努力提高全国碳市场活力。
	 
	夏应显还提到,未来将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与国际碳市场的统筹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