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扩围,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应对?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报刘亮2025-10-16 10:31

“‘十五五’期间,石化、化工、有色、造纸等重点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到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覆盖,碳市场扩围将推动不同行业公平承担减排责任。”在近日由中国石油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简称碳专委)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碳中和技术交流大会上,碳专委秘书长吴昊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对石化、化工行业的准备情况、这项工作的紧迫性、企业如何进行碳资产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建设好算碳、管碳、减碳的方法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目前,碳市场扩围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降碳工作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昊:“双碳”目标是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双碳”工作主要是形成资源和能源分级、高效利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实现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情况下,建设好“双碳”工作体系。其中,包含如何科学计量碳排放量(算碳)、建立系统的碳管理体系(管碳)、减少碳排放(减碳)。算碳是基础、管碳是手段、减碳是目标。
可以说,碳达峰的过程也是减碳的过程。虽然我国碳排放总量在升高,但是碳排放强度在降低,说明能源结构、管理质量在提升,这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这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和企业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吴昊: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场扩围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从挑战来看。一是石油石化行业流程复杂的挑战。需要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控制新增碳排放,避免碳资产损失。二是数据管理的复杂性与真实性挑战。准确核算碳排放量是碳市场的基础,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三是技术需求的挑战。碳排放基准线可能逐年收紧,企业必须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低碳发展规划的挑战。需将碳市场要求纳入企业长期规划,否则2027年后可能面临高昂的碳资产成本。
再来说机遇。一是碳资产价值化的机遇。通过余量配额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交易,可获得额外收益,形成新的利润来源。二是低碳技术与业务创新的机遇。碳价上行驱动企业加大节能改造、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高端化工品、可再生原料以及新能源业务将获得政策与市场双重激励。三是提升竞争力的机遇。通过低碳转型,企业可从“被动履约”转向“价值创造”,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
未来,那些能主动应对、积极创新、将碳约束转化为碳优势的企业,将在绿色低碳新赛道中占据先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低碳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跟着行业这艘“大船”一起在碳市场里乘风破浪的话,本身就是一个机遇。不让石油石化行业的任何一家企业掉队,是碳专委工作的初衷。
低碳发展离不开能源央企的积极实践
记者:据您所知,目前,石油石化行业和企业为碳市场扩围做了哪些准备?
吴昊:目前,石油石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在顶层设计、技术研发和储备、碳管理能力建设,以及行业合作等方面做了积极准备,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践。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企业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建立数据库、进行企业的对标管理、制定低碳发展战略等。例如,中国石油制定了《中国石油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中国石化印发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指导意见》《中国石化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
在技术研发和储备方面,这些企业正依托技术实力,布局传统和新兴领域的研发,并在CCUS、废塑料的化学循环、生物航煤、炼化工艺过程中节能降碳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虽然部分技术的经济性还有待提高,却是企业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布局。
在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石油石化企业已形成系统化路径,主要围绕核算体系构建、技术革新、数字化管控及全产业链协同推进。例如,中国石化率先建立了石油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系统,并在6家单位试点运行。
在行业合作方面,碳专委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发布《迈向低碳未来-石油石化行业低碳转型之路》白皮书,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落地,并为企业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系统指南。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政策对接,以提升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在实践方面,行业的低碳发展离不开能源央企的积极实践。例如,中国石油实施节能降碳、甲烷减排、CCUS-EOR等重大工程;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圆满完成首次试飞任务并实现首次跨洋飞行,百万吨级CCUS-EOR项目投入运营等;中国海油积极实施“岸电入海”工程,系统推进火炬治理,稳步夯实海上CCUS示范等。如果没有这些示范工程,很难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以推动“双碳”工作走向纵深。
记者:当前,石油石化行业和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核算、制定或修订碳排放核算标准方面还面临哪些痛点?
吴昊:首先,统一标准是产业链协同降碳的首要前提。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等多种体系共存,在核算边界、排放因子等关键环节存在差异,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可比性,同一企业采用不同标准核算结果可能不一致。此外,产品碳足迹核算缺乏行业细则。国际国内标准多为框架,难以满足行业复杂产业链的需求,需尽快制定本行业可操作的具体标准。
其次,石油石化行业数据获取难度大,碳排放核算与能源消耗统计紧密关联且易出现偏差,核算结果易受外购电力等排放因子取值影响。
最后,还有国际互认的问题。如果我国的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无法获得国际认可,即使国内核算的碳足迹很低,也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透明且与国际接轨的碳核算体系。
企业需要主动拥抱碳市场
记者:为了解决上述痛点,行业需要进行哪些努力?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吴昊:首先是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石油石化行业的“双碳”人才非常短缺。“双碳”人才需要将“双碳”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交叉,从而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解决基础数据的问题。目前,亟须建立石油石化行业的碳排放因子和碳足迹因子数据库。该过程中还需要解决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和代表性等问题。
再次是解决管理体系的问题。建议让行业专家多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业的发展。行业专家更容易结合本行业特点,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差异性并进行平衡,助力石油石化行业低碳发展。
应对碳市场扩围,是一项需要行业自身变革与外部多元支持共同驱动的系统工程。这意味着企业要从技术、管理、战略等多个层面深入推进低碳转型;也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共同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市场、技术和国际合作环境。
记者:未来石油石化企业如何管理碳资产?
吴昊:碳资产是指由企业、项目或个人所拥有或控制的,具有价值或潜在价值、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它既包括碳排放配额(CEA)这类“规定”的资产,也包括CCER等通过减排行动“创造”的资产。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碳资产管理需系统推进,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全方位碳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精准的碳数据监测与核算体系,全面“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清晰的减排战略目标,并将其融入企业决策与运营各环节。通过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优化、供应链管理等具体举措落地执行,并利用碳交易市场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将碳管理从成本负担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可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是夯实数据根基,强化MRV能力。建立统一标准,解决数据采集与治理的难题,确保监测精准、报告规范、核查有效,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精准计量、统一核算和可追溯管理。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有效监控、智能分析与动态优化,提升透明度与可信度,支撑科学决策与合规管理。
三是多路径开发,拓宽碳资产价值来源。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将减排量转化为配额获利;统筹碳减排项目开发与市场交易,推进CCER等落地获取碳资产;结合绿色金融为碳资产提供融资;多路径协同发力,充分挖掘碳资产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