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到2035年,全国
碳市场预计可覆盖中国
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确定的“自下而上”采取气候行动的核心
履约机制,各缔约方基于国情能力,自主提出气候行动目标,每五年通报一次。2015年和2020年我国已经提交了两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目标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经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赢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以及各方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
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了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也为我国“十五五”“十六五”接续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
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夏应显表示,我国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可以概括为“1+3+3”的一揽子目标,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涵盖绝对量减排、重点领域和重要制度的系统性目标。
其中“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标,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标志着我国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降总量的重大跨越。据测算,我国到2035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较峰值下降绝对量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远超发达经济体历史同期水平,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
第一个“3”指的是延续提出的2030年三个量化特色指标,进一步提高了力度。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第二个“3”指的是新提出的三个定性指标,即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国碳市场预计可覆盖中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新能源汽车目标将进一步带动动力电池、先进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首次将适应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体现了我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的一贯理念。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