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
碳市场)迎来启动4周年。
经过4年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成功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大高耗能产业纳入其中。三大行业纳入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的规模,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超六成,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4年来,这一制度性创新
平台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逐步发挥出倒逼减排、引导
绿色转型的关键作用。2025年是全国碳市场启动的第4年,也是多项改革举措落地的关键之年。市场扩围提速、法规机制健全、交易活跃度提升,
绿色金融动能逐步释放,全国碳市场正朝着更加成熟、规范、具备
价格发现功能和金融属性的目标迈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第四年关键词:扩围
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3个
履约周期,碳市场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愈加成熟。
全国碳市场“扩围”动作频频,成为第四年最为显著的关键词。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3类。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为统筹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2025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后首次印发相关重点工作通知,对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碳排放配额分配清缴管理等全环节全流程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作出明确要求,持续增强市场预期,加快推动有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强制性碳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关键作用在于切实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目前,全国碳市场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且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机制,实现了以较低成本达成减排目标,这是极具建设性的进步,对于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62.5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平稳起步,今年3月首批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顺利完成登记并开展交易,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237.8万吨,累计成交额达2亿元,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持续取得新进展。尽管最近
碳价较去年略有所回落,但整体来看,
碳价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并且去年履约率高达99.98%,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